第283章 正国本(卌五)部衙会议

    第283章 正国本(卌五)部衙会议 (第3/3页)

到底是好多了。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不错,包括辽南盐业、柞丝产业、玉米产业、耐寒水稻产业,以及京华在鞍山附近建立的煤铁军工复合体。不过,产业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属于辽东本地财政收入的却很少。

    辽南盐场,这是皇帝和高务实联手搞的,打的是皇家旗号,根本没人敢去收税。后来还是高务实表示这样会“与民争利”,因此主动按照全国统一标准纳了税……但是盐税属于国税,当地还是一文钱都拿不到。

    柞丝产业,这产业一开始京华牵头搞的,后来京华退出了生产部门。经过改制,现在本质上是当地联产承包,雇员几乎全是民间妇女,而京华只负责统购统销。

    这个柞丝产业是高务实当做民生工程搞的,目的是让当地妇女能因此获得一定收入补贴家用。因此,很早以前高务实就特意定了个极低的税率,这就导致现在发展虽然不错,但每年给当地利税只有不到四千两银子——整个产业不到四千两的利税。

    玉米和耐寒水稻说是产业,其实并不能形成产业级的规模,本质上也是一种民生工程。推广开来之后,获益的主要都是民间,因为朝廷征税并没有变化,而他们多了玉米和耐寒水稻的产出,生活条件立刻有了不小的提高。

    至于交税,那是没有的,最大的好处也就辽东苑马寺[注:即金复海盖兵备道]的官方种植可以提供一些实物产出,可惜这笔产出也和辽东官方关系不大。

    虽说金复海盖兵备道是辽东巡抚的下属官员,可是辽东苑马寺却不归辽东巡抚管,而是朝廷直管,因此辽东苑马寺的产出就算要用,也得朝廷特批,不走辽东的账。

    这么一算,辽东当地就只剩下一处增加的财政盈余,那就是京华的鞍山产业园。这个产业园基本是按照开平模式照搬式打造来的,有煤矿、铁矿,有洗煤厂、钢铁厂,有农具厂、火枪厂、火炮厂。

    甚至还有一些相关工厂,比如京华精工旗下的弹黄厂、钢圈厂、轴承厂,京华基建旗下的水泥厂、建材厂等等,不一而足。

    某种程度上来说,辽东算是有了一个与战争相关的“近全产业链”,为什么要加个“近”字呢?因为高务实没给辽东建火药厂,辽东想要火药,必须由关内输送。

    这里面道理很简单,一是防微杜渐,不让辽东有武力割据的本钱,这个思路与高务实控制南疆军方的思路可谓如出一辙;二是整个辽东——甚至整个中国东北都没有什么好硫磺矿。那边的特点是黑土地肥力强,煤铁也管够,但就是没硫磺。

    中国的硫磺矿主要分部在南方各省,除了后世新疆和内蒙之外,北方硫磺矿很少。目前大明的硫磺主要靠土默特输入,国内因为高务实不允许,基本不随便挖;南疆的硫磺则出自日本,具体来说是岛津家。

    辽东这些年财政收入的提振,主力就是鞍山产业园的利税,去年一年合计交了十一万三千余两。原辽东巡抚顾养谦和现任巡抚张泰徵,但凡有要花钱的时候,两只眼睛都是巴巴盯着鞍山产业园。

    夸张一点说,现在辽东财政几乎全指着京华吃饭了。可能有人会问,原本的产业呢?难道原本一点税都没有吗?有是有的,但是约等于没有,因为辽东各大将门才是辽东原有产业的主要拥有者,而他们有的是办法少交税。

    这一点连高务实都不敢轻易去动——倒不是不能动,现在皇帝君权鼎盛,高务实威重九边,就算动了他们也不敢造反。只是现在军改没有完成,你动了他们的利益来源,他们养不起军队,打仗就要拉稀,这也是高务实不能忍的。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云覆月雨”、“岳晓遥”的月票支持,谢谢!感谢书友“邻家男孩1”的7张月票支持,谢谢!

    ps:这章内容没写完,我尽量看看能不能再码一章,但鉴于近来多次晚上码到睡着,我也不敢保证了。另外,本大章第(卌一)节已经被屏蔽了,大家看不到的话可以去找d版,我不介意,因为我不知道还得怎么修改才能解禁,也就懒得费那个事了。

    咋说呢,我更新一章的订阅也就那么回事,花时间一个个字去琢磨哪里敏感实属有毛病。其实我态度挺简单的,你要是能直接告诉我哪里不可以,我是愿意改的,但是你又不指明,那我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