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总百揆(九)固位

    第284章 总百揆(九)固位 (第2/3页)

圣旨里这样说,真是太绷不住了,甚至一时不知道用什么理由继续坚持增补。毕竟,你说不增补阁员就会导致工作做不到位,可人家皇帝明确表示说他认为不存在这种可能,那你怎么办?总不能说“皇上您懂个屁,臣说做不到位就是做不到位”吧?

    第二条就更头大了,他高务实的年纪的确明摆在这儿,全天下人都一清二楚。一位三十六七岁的首辅如果还不是正值壮年,那什么叫正值壮年?

    之前老早就说过,大明朝的新科进士平均年龄就到了三十二至三十三岁。像他高务实这个年纪,如果按照平均值来算,基本上要么刚进翰林院两三年,混到了一个翰林院编修的身份,苦熬资历的时代刚刚开始;

    要么就是庶吉士散馆之后的两三年,此时不是在六部做某某主事,就是外放地方做县令或县令相当的官儿,这两类人之中的大多数,连第一次升迁都还差点时间和资历。

    然而,他高务实却在这个年纪直接干到了朝廷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就说吧,这还不叫年轻有为,那什么叫年轻有为;这还不叫正值壮年,那什么叫正值壮年?

    所以高务实一时也有些木然,这……皇上您这也太不按常理出牌了吧?您这么说的话,我可怎么回啊?

    没办法,高务实只好干脆把台面下的话都搬出来了,上疏说自己当下职责重大,已经是首辅了,您还要我继续兼管更多的工作,那我相应的就会掌握更大、更多的权柄,这对朝廷而言绝非好事,万万不可如此云云。

    谁料这道疏文不上还好,一呈上去,朱翊钧就立刻批复,表示:“无能之辈操刀伤锦,才干之士能者多劳”,你高元辅多年来早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与忠心,朕对你的信任坚如磐石,因此你大可不必介意这些。

    甚至,皇帝还在文末说了这么一番话,大意就是说如果有人要质疑你,那么请他先考个六首状元,再为朕建立一番如你这般的功业再说。

    哦豁!将军,死棋。

    谁都知道,皇帝摆出来的这两条作为质疑高务实的先决条件,几乎不可能被同时满足。

    你要说建功立业,这一点虽然很难,但在世人眼中其实还算是有机会追赶高务实的,反而是前一条连中六元实在难如登天。

    有明一朝自建立至今,事实上的六首状元一共也只有两位,其中后一位就是高务实,而前一位名叫黄观——可惜成绩被废了。

    能做到“连中六元”者史上罕见,民间素有“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的说法。在原本整个中国历史中,“连中六元”记录的保持者史上仅有两人,即明朝黄观、清朝钱棨。

    单表大明状元黄观,此人字澜伯,又字尚宾,池州贵池(今属安徽池州)人,出身书香世家。黄观早年一度姓许,因其父亲入赘许家,而黄观出生后,就随了母亲的姓氏。

    黄观自幼异常聪慧,勤奋好学,早年师从元末著名学者、翰林待制黄哻[hān],受老师的影响,他治学严谨,写文章注重时论,不喜欢以华丽辞藻浮夸的笔法。

    黄观参加乡试、会试、县试等一路过关斩将,都位列榜首。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在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主持的殿试中,二十七岁的黄观再度夺魁。

    当时,黄观在文章中提出“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忧,边境无虞”的见解。由于文章中的观点和朱元璋的想法不谋而合——当然也可能是他猜出了朱元璋的想法而故意迎合,总之深得老皇帝的赏识,于是被钦点为一甲第一名状元。

    那他的成绩怎么就被废了呢?这就体现出站队的重要性了。

    洪武二十九年,黄观由尚宝司卿职位升任礼部右侍郎,朝廷恩准恢复黄姓。建文元年,黄观升任右侍中,与方孝孺等参与改革旧制。

    这一时期,燕王朱棣以皇叔的身份入朝之时,以叔侄之礼面见朱允炆,被朝臣视为是对建文帝傲慢无礼。

    但是,众大臣畏惧燕王权势,都不敢指责他的行为,唯有黄观敢当众斥责燕王,表示在大殿中应当行君臣之礼,在宫中才可叙叔侄之情。

    由于朱元璋对儿子们一贯比较肯放权,当时的藩王们不仅权柄极大,而且地位极高,这就让一些封国于要害之地、掌握大量兵权的藩王们脾气也很大,几乎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