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辅弼(卅四)西征僵局期

    第287章 辅弼(卅四)西征僵局期 (第2/3页)

了。问题不不复杂:六万人够不够?

    按照皇帝自己的看法,刘綎这六万人如果是和察哈尔正面决战,那应该是有把握的,但西北地域太广,城池也不能说少,倘若每个地方留点兵,变成了摊大饼,最终能用来机动作战的兵力恐怕就不太充裕了。而且,偏偏近几日收到了几封的新的战报,更加加重了皇帝的这种担忧。

    这几封战报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察哈尔蒙古军前段时间偷袭明军后勤运输队成功之后,似乎尝到了甜头,开始接连不断打击明军后勤线。刘綎每次都出兵救援,但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七次运输队遇袭,五次救援成功,一次抢救回来大概一半物资,还有一次只能说是去打扫战场。

    这其中,即便那五次成功的救援,实际上也不露脸——刘綎每次都是亲率一个最精锐的骑兵协约五千骑兵去救,但对方的蒙古人只有两三千,而且根本不和刘綎对战。说好听点那是察哈尔军“望风披靡”,说难听点就是人家学会了游击战,现在不跟明军打决战了,哪怕骑兵决战他们都不打。

    这就很麻烦了,意味着察哈尔人现在找到了应对明军具装骑兵真正有效的办法——你不是正面决战强吗?那好,正面老子绕着走,退避三舍可以吧?可你有本事就让明军全军都是“正面”,否则总有老子打得动的。

    明军当然不可能全军都是“正面”,那些运输队如果全都要集中至少一个骑兵协来帮忙守护,户部和兵部刚才算出来的开销至少得上浮三成,这谁受得了?

    正常思维下,面对这种情况只能考虑把运输队集中,然后派兵跟随守护。然而事实上这也不可行,因为沿途的补水点水源有限,并不都能支撑大规模补给,这也是物理硬伤。先前大军打过去可以,那是因为大军随军带着大量水源和补给,但是后续补给只能“细水长流”,否则问题又转回去了——成本控制不住。包括刘綎每次救援只能带一个骑兵协也是因此。

    所以现在刘綎在哈密头大如斗,在写给高务实的私信中自我调侃,说这是蒙古人看他麾下的骑兵编练不久,创造条件让他好好练兵——他最近已经开始轮流带不同的骑兵协出去救援和作战了。用他的话来说,各个骑兵协近来“皆有所成”。

    自嘲归自嘲,高务实还是能看出刘綎的头疼,而且他知道刘綎自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明军骑兵具装化是高务实定下的策略,刘綎不可能擅自改动,而且也不能改,否则将来“明军重骑为中军,蒙军轻骑为两翼”的大战略就要夭折了,这肯定不行。

    明军战士不可能去和蒙古战士比控马,双方有生活成长的天然差距在里头,所以明军在骑兵上就必须具备比较优势,那就是装备和训练。装备、训练要拉开差距,就只能往具装上面靠,然后在战斗中侧重于打决战,而不是去搞骚扰作战和追逃扩大战果——后面这些工作交给土默特和鄂尔多斯两部就好,人家才是专业对口。

    面对皇帝的提问,高务实也只能安慰说等两部蒙古骑兵大量到位就能解决。实际上此时额尔德木图所部已经到了,但高务实舍不得让他去干这活儿。

    这倒不是高务实心疼学生忘了国家利益,而是在蒙古两部之中,实际上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