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经济与党争(卅二)大明皇家兵工厂

    第288章 经济与党争(卅二)大明皇家兵工厂 (第2/3页)

有疯狂扩产,现在却愿意扩产了呢?当然是因为粮食运得出去了啊!

    以往运输,路途中就损耗了大半,最后哪怕能在富庶的江南卖出高价,最后一合计,得嘞,根本没赚几个钱,那谁愿意扩产?现在航运发达了,长江上千帆百舸川流不息,运输成本和运输损耗大幅下降,湖广的粮食卖出去有得赚,当地人不管是地主还是小自耕农都有了强烈的扩产意愿,自然就会去开垦原先觉得不太行的土地,同时进一步精耕细作提升产量。

    经济这玩意儿从来都是一环扣一环,而原动力则是利润。江南地区出口繁盛,工业和手工业快速发展,可以从海外贸易中赚取大量白银,但他们因为都去搞了工业和手工业,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就需要从内陆买粮,这就带动了内陆的粮食生产狂潮。

    当然,也不仅仅是粮食生产,还有其他原材料产业也是一样。但现在高务实面临的问题就在于长江航线也不是一条完整航线,只有三峡以东才是主航道,三峡以西几乎连接不上。而且,长江支流虽然也大多能够利用,但南方依旧有些省份很难在此之中分一杯羹——比如贵州你怎么弄?甚至福建你都没法弄——好在福建可以靠海吃海。

    如果跳出“省域”视角,还会发现诸如湖广南部(这里实际上指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广东北部等等地区,实际上都是长江与珠江航线难以连通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加起来其实也有至少两个省的规模。

    总而言之,长江的确是上天赐予中华民族的全球顶级航线,但它也还是有力不能及的地方,需要高务实自己想办法。但实际上,在火车出现之前,高务实也没什么好办法能够真正做到大幅度的降本增效。

    修路当然是个办法,毕竟你要是能在这些地区按照秦直道的标准把道路修得四通八达,那肯定会大大降低运输难度,至少比过去好得多。可问题在于,修路不是件容易活啊!

    高务实现在不仅没有后世红朝那样的超强组织与动员体系,甚至还没钱——是的,就是没钱。不要以为征召百姓干徭役就没有成本,以上这些地区因为交通不发达,本身经济底子就差。你是可以动员他们服徭役,但他们可没有自己带饭的家底,你作为朝廷是必须要管饭的。

    可是这样大规模的修路需要多少劳动力?朝廷管得起几百万人的饭吗?别做梦了,显然管不起。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高务实把组织当地修桥铺路作为“荣爵”授予的重要标准之一,无他,因为当地士绅还真有能力在本地搞一些基建。

    有人可能要问,当地搞的这些基建能行吗?当然能行,高务实只需要定标准就行——你修路必须修到这个标准,我才给你计入授予荣爵的“功劳簿”,否则你就白干。

    你看,这样一来,当地标准就能得到统一,而朝廷只需要在各地把这些基建干得八九不离十之后,再动员徭役将各处道路进行连接,工程量就至少降低十倍以上。

    大明朝的特点摆在这儿:朝廷穷得老鼠看了都直摇头,但是民间士绅那是真有钱。你不去想办法让这些士绅把这些钱花出来,反而始终要求朝廷勒紧裤腰带去大搞建设,那不是舍本逐末还事倍功半吗?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比朝廷统一调度肯定要慢很多。但是没关系,高务实知道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