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凭什么啊?

    第118章 凭什么啊? (第2/3页)

,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拨里氏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这段记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辽国皇后都是出自乙室和拨里二氏;二是解释了辽国皇后之所以姓萧的原因。

    原来,是耶律阿保机自比汉高祖刘邦,因此除了“耶律”这一姓氏之外,辽国皇族还有一个姓氏:刘。

    同时,耶律阿保机认为皇后的重要性犹如西汉之相国萧何,故此将乙室和拨里这两个后族都赐姓为“萧”。

    或许以上的解释会让人产生另外的两个疑问:一是耶律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皇后为何没有被赐姓“萧”;第二是为何辽世宗的皇后会是汉人?这里可以来做一个简单的解释。

    首先是关于述律平未被赐姓的原因,解释有两个:其一是上面提到的赐姓制度出自辽太宗,故此《辽史》作者并未进行改动。

    其二是尽管述律平的姓氏没有进行修改,而此后作者在谈及述律平后人时又将其姓氏改为了“萧”,例如在《辽史·后妃传》中就有“太宗靖安皇后萧氏,小字温,淳钦皇后弟室鲁之女”之说,这说明很可能在辽太宗时期已将述律平的家族赐姓为“萧”,只是他们作为后人,不好回头给述律平也把姓改了。

    第二个问题是辽世宗为何会册封汉人为皇后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在《契丹国志·族姓原始》中是有直接解释的:“王族惟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族之人通婚。或诸族彼此相婚嫁,不拘此限。”

    这也就意味着,辽国的婚姻制度中对于契丹人与其他民族的婚姻并不限制,故此辽世宗得以册封汉人甄氏为后——不过这毕竟只是一次孤例,不足以动摇“萧氏后族”的地位。

    黄氏狼兵虽强,但族中读书之人却并不甚多,更谈不上有什么家传的学风,这从当初高务实初识黄芷汀的时候,黄芷汀经常连一些著名诗词都只是“有所耳闻”就看得出来。因此黄家人对“萧氏后族”的理解有些望文生义的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实上,应该说辽国的“后族”萧氏本就是一分为二的,分作乙室和拨里两家,这两家从部落制度时代起就一直是耶律氏的左膀右臂,因此“强强联合”,形成了事实上的“一王二后,三家联盟帝国”——辽国。

    那么,辽国高层的这一局面和此时的南疆真的是一样的吗?显然不是。

    做一个最简单的假设:辽国当年如果“一王”和“二后”发生分裂,辽国会如何?答案是辽国可能就得分裂。至少也会出现大规模内乱,极有可能导致统治力崩溃,国家灭亡。

    那么回过头来看南疆,如果京华和黄氏割裂开来会如何?

    不会如何!

    京华在南疆本身就拥有压倒性的实力优势,即便黄氏举族造反,京华也完全有能力全方位碾压、碾平!

    更何况黄氏内部经过黄芷汀出嫁,已经搞过一次“分家”,黄芷汀本人几乎不可能站在黄氏一边。如此一来,京华对黄氏的碾压级优势还要继续放大。

    这种情况之下,黄氏居然会认为他们家族已经比得上辽国后族萧氏,这真是让高务实无言以对。也许,这就是无知者无畏吧。

    别说一个黄氏,就算他们照着辽国的局面来经营,把岑氏也拉拢到一块,岑黄两家合并为一家,事实上也达不到辽国后族在“国家”中的实力和地位。

    为何?因为京华在南疆的实力,远胜于耶律氏在辽国的实力——辽国本身是由部落联盟制发展而来的,而部落联盟制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国家领袖相当于是“众王之王”,也就是所有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之首领。

    南疆的局面又怎会是这样?南疆是京华“独王”啊!是其他势力哪怕加在一块儿反对京华,也只能被京华吊起来打的局面啊!

    就这,你还指望做“后族”?

    虽说高务实现在早已不做什么“先进皿煮制度”的春秋大梦了,但他也不至于猛开历史的倒车,反而去搞个部落联盟制度出来玩吧?真要是那么做,高务实估计就是疯了。

    刘馨见高务实沉默不语好半晌,自己等了又等,始终不见他开口,终于忍不住道:“诶,高枢台,你平时想事儿是不是要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推敲到四九年全国解放才算完啊?不就一个收回土司的地方行政权嘛,至于琢磨这么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