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百万常备军

    第507章 百万常备军 (第2/3页)

5万人,人口谷底数据出现在正德元年为4680万人。

    这是在糊弄鬼呢?

    要按照官方记载的数据,大明在短短27年的时间里疯狂减少了2500多万人,减幅超过了3成。

    这种飞流直下的人口缩减符合常理吗?

    这期间大明发生过什么灾难嘛。

    并没有。

    可是大明的人口去哪了,这事儿可就有点惊悚了,总不会几千万人凭空蒸发了吧?

    那么夹在成化和正德之间的,又是个什么年代呢?

    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弘治中兴。

    根据弘治十七年,《明实录》记载的人口总数是6015万人,这个数字在两年后的正德元年,巨幅缩减为4680万人。

    这事儿也太惊悚了!

    所以在没有天灾,没有兵乱的弘治朝,这么多人口去哪了?

    这还用问么,被整个大明权贵阶级藏起来了,为什么权贵要将这么多人口藏起来呢,主要是为了逃税。

    弘治中兴啊……

    正是在弘治年间,以读书人为首的权贵阶层,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疯狂的通过控制人口,疯狂的逃税。

    疯狂的将整个大明帝国掏空了。

    一代明君呐!

    成化昏君呐,正德昏君呐!

    成化,正德都是昏君,满世界都是昏君,就弘治一个明君,然而在这个明君短短的统治期间,大明人口诡异的消失了2500万人。

    谁是昏君,谁是明君,这事儿还真就有些可笑了。

    懂得都懂。

    整部明史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弘治朝是大明读书人最猖狂的时代,把弘治皇帝这个老实人给彻底架空了,从此让大明走向了无可救药的灭亡之路。

    可以说。

    大明亡于弘治。

    弘治年间的那些名臣干了什么呢,除了将大明帝国2500万人口,变戏法一般变没了。

    这帮极度贪婪,极度反动的文人集团,一边大肆掏空国家的根基,一边四处搞战略收缩。

    在西边大踏步的撤退,让出了西域,让出了吐鲁番,在南洋大踏步的撤退,让出了马六甲。

    可真是一位千古明君呐!

    当然谁是明君,谁是昏君,读书人说了算。

    为什么弘治年间的反动文人集团,要将几千万人口藏起来,这事儿根子出在朱元璋身上。

    大明建国之初,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是重农税,轻商税。

    基本不收工商业税。

    在这种对工商业税收的纵容的背后,是整个大明,极度偏执于重农的思想与做法。

    这种片面重农的一大表现,就是明代人口管理中的黄册制度,这是一项将户籍与赋役合二为一的制度。

    它非常直白地告诉世人,朝廷的人口统计就是服务于赋役征调的,所以怎么才能逃税?

    只需要让这些人口,不出现在朝廷的黄册上就行了。

    所以晚明的天启,崇祯皇帝作为庞大帝国的掌舵者,他们事实上是以大约四五千万农业人口的税收。

    来支撑这一个人口超过1.2亿的王朝。

    以天启皇帝的雄才大略,通过重用厂卫,高压手段狠狠的杀了一批读书人,大明尚且能够勉强维持,隐隐看到点翻盘的希望。

    可崇祯登基……

    大明王朝当场嗝屁。

    所以说明亡于弘治,确切的说,亡于弘治年间崛起的极度反动,极度贪婪的文人集团。

    谁赞成,谁反对?

    “砰!”

    看到大明真实的人口数据,周世显重重的一拳砸在了桌子上。

    气炸了。

    所以他宁愿拼着退位,下野,也要下死手弄死那帮地方豪强,文人集团,这事儿还真是一点都不冤。

    不弄死这帮人大明好不了!

    “哼!”

    此刻周世显眼中凶光毕露,咧了咧嘴,露出了森森白牙,清算尚未成功,大明仍需努力。

    一边清算地方好强,文人集团的余孽。

    另一边制度也开始重新建立,随着统帅部派遣的各省总督,副总督陆续到位,各省,地方资议局也开始筹备,组建。

    这玩意怎么选,有人说要投票选举,被周世显直接否决了。

    “不准。”

    别扯淡了!

    这事儿,后世也不是没干过。

    在周世显小的时候,犹记得家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