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稻种基因库

    第三百五十六章 稻种基因库 (第1/3页)

    朱玉就站在不远处,看着一群京师大学堂的天才学子蹲在槐树下,一口一口的抽着旱烟。

    敦厚笑着。

    朱玉也去过被戏谑为秃顶实验室的硫酸实验室,里面的天才学子们朝夕必争的做着实验,就连上茅房都觉的浪费时间。

    农业学子们慢,化工学子们是快。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朱玉觉的这一慢一快。

    才是大明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朱玉走过去找到沉默抽旱烟的宋士慧,略微阐述了密云县的一些情况。

    宋士慧放下烟袋在旁边的石磨上磕了磕,磕干净烟袋锅子里的烟灰,插在腰间走向了田亩中间的一座水泥房屋。

    那是宋士慧这些年的心血成果。

    基因库。

    杂交出来的良种杂交水稻,需要足够的稻种进行培育。

    里面单是稻种就有十五种,籼、糯、粳等品种都有,甚至已经培育出了一样耐旱的杂交水稻。

    还有麦、豆、番麦等种子,那一座小小的水泥房屋,承载着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

    宋士慧已经培育出了高产水稻宋米7号。

    亩产六百斤。

    配合科学种植,以及优质肥料,亩产可以达到一个神仙也做不到的产量。

    亩产一千斤。

    宋士慧从里面拿出了两个小口袋,交给了旁边的农业学子们,走到朱玉旁边也不说话,沉默的看着种植了各种作物的杂交田。

    北直隶的耕作习俗是冬麦夏稻,这两个小口袋里分别装着亩产千斤宋米7号和亩产八百斤的宋麦7号。

    本来是想给恩师的一个惊喜,幺叔朱玉说了那便先去密云县推广。

    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很让宋士慧困扰,良种退化问题。

    亩产六百斤的杂交水稻产量虽然很高,但高产水稻会因为个体遗传、后代分离等问题出现退化。

    最多二三年又会退化成过去的低产水稻,每年的夏季播种都要重新换上一批高产杂交水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