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章:压力巨大,进退两难

    第964章:压力巨大,进退两难 (第2/3页)

涩的点了点头:“杨侗要是真心夺城的话,他们在第一次使用大灯笼的时候,其实就可以把雒县拿下了。不、不、不,应该说是他们打败张长逊将军之后,就可以拿下兵力严重不足的雒县。”

    “但是杨侗却生生拖了半个月之久。”陈叔达面色变得更加凝重了,他向李世民说道:“殿下可还记得,杨侗兵围雒县之日,也是薛万均在巴西郡攻打李仲文、李高迁之日,与此同时,李靖在资阳压制侯君集、苏定方在遂宁进击张士贵,我们当时的目光都被吸引在这些地方。”

    “陈相国说得一点没错。”李世民似乎想到了什么,脸色也变得更加难看了。

    殷开山突然蹦出一个念头,失声道:“陈相国的是说杨侗此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真实目的是刘弘基大将军他们?”

    “杨侗之前真正意图并非在蜀郡之南,而是益北;只要打败刘弘基大将军,他就没有后顾之忧,甚至可以把更多隋军源源不断的调来蜀郡。如今杨侗忽然在雒县发威,只怕刘弘基大将军兵败、益北易主了。”陈叔达沉声说道:“至于巴西、新城、遂宁也不能说是顺带,但是在战略上,杨侗明显是以刘大将军为先,之后才是蜀中。也就是说,杨侗为首的各路隋军,很快就对各军发动最为猛烈的攻击。”

    分析到这一步,其实就算陈叔达不说,大家也知道杨侗这是想要一口气荡平李唐王朝,结束乱世。而这个局势,对在座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生死攸关之事。

    一连串不利变故令李世民头大如斗,他很也知道杨侗既然已经发难,就意味北方的战事平息了,肯定是隋军战胜了刘弘基。他忽然自嘲一笑:“隋军声势浩大,而杨侗居然步步推进,他真是瞧得起我们啊!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自豪才好?”

    众人听了这话,尽皆黯然无语。

    隋唐两朝实力相差巨大的实情,不仅仅是众所周知之事,而且也不是一两年内的事情。杨侗要是愿意冒险的话,早就可以一统天下了,哪用得着等到今天?可是杨侗却没有这么做,他为了获得绝对的胜利,愣是让各路大军稳打稳扎、步步推进,这对隋朝固然是包赢不输的大好事,可是对于实力孱弱、苟延残喘的李唐王朝来说,却也失去了哪怕一点的可趁之机,只能按照隋朝的既定套路来打,而正面交锋却是唐朝无法承担的代价。

    这时窦纶提醒道:“殿下,隋朝的战法极像秦朝,每每攻城之时,先以弩阵压制,让人产生莫能防御之心,从而起到打压敌方士气的目的。等到战争到了差不多的时候,然后再利用骑兵突击,可以说,弩兵、骑兵是隋军最为犀利的两大军种。”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杨侗一直让能工巧匠改良弩弓,以财富、军功、爵位激励工匠推陈出新,据我所知,隋军现在除了威力强、射程远的手持连弩之外,还有随军行动的蜂窝车弩、攻城的破城弩、破军的破这弩,此之四弩,构成了隋军最为犀利的箭阵。但是这四种弩,除了有马车防护的车弩,其余三弩一旦到了雨天,就无法发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雨天与隋军交战,获胜的机会要比晴天多。”

    众人相顾一眼,宇文士及问道:“殿下准备与隋军决战么?”

    “不错。”李世民点了点头。

    要是不决战的话,唐军就像现在这样一样,被隋军一支一支的歼灭,等他们打到成都城下的时候,唐军就打得一干二净了,还拿什么与之为敌?与其如此,倒不如像张士贵当初建议那样,把军队集中到一起,打场大决战。如果再等上一阵子,说不定他们所要面临的隋军会更多,压力也会更大。

    陈叔达说道:“若是如此,殿下有两事要准备,一是看好天气,二是寻找适合决战之地。”

    “何为适合决战之地?”萧瑀问道。

    陈叔达说道:“便是不利骑兵和弩兵发挥的地形,比如说不利弩箭直射的弯曲山道或山丘、不利骑兵驰骋的沼泽地。”

    “但是这样的地形,成都城郊有吗?”萧瑀闻言苦笑,这决战之地不但要能同时抵消隋军骑兵、箭阵优势的条件,还要在打仗的时候下大雨;首先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唐军才有获胜的一线希望,这样的条件本就极为苛刻难寻,而隋军又非傻子,怎么可能被唐军牵着鼻子走?难道他们不会目标明确的奔着成都城来?

    “没有,也要创造出来。”李世民当场拍板,对赵慈景吩咐道:“赵相国,趁隋军未至,你在成都城南、城北把这种地形找出来,如果没有,那就引水浇灌田地,以此作为成都保卫战的外围防线。”

    “喏。”赵慈景拱手应命。

    李世民又问道:“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豆卢宽说道:“殿下,成都不比雄关要塞,它是能够容纳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