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篇40 雍熙之治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 (第2/3页)
是在海外,他们总是有办法逃避那些苦难,逍遥着结束刑期,然后继续违法犯罪、作威作福.
这也是刘旸上位以来,便迫不及待地对刑徒营进行改革的原因,不过,在“调合”一道上,刘旸堪称集大成者。他的改革,并没有废除刑徒营,对其利处依旧在发扬,只是在对刑徒的政策上进行了一定调整。
比如,“提高”了服役刑的标准,该杀的,直接依《刑统》斩杀,不用再送到刑徒营“受苦了”。
于是很多权贵就发现了,贪污腐败、作奸犯科的成本在不知觉间提高了,若是过了,不再有刑徒营与诸封国作为缓冲了。很多情况下,死并不是最让人畏惧的,最让人惊惧的,是皇帝学会了世祖皇帝早年的另一招,官员犯罪,会影响到后代子孙的前途:直系亲属,三代之内,不得录用。
种种手段施展下来,天下的权贵官僚们是被刘旸给压制住了,至少明面上不敢再兴风作浪。
于是,大汉帝国的政治清明了,社会环境、治安渐好了,各项生产有序进行,每年的钱粮税收也稳步增长,哪个尤其是过去的雍熙四年,从财政司的统计上来看,其水平已然恢复至开宝十八年前后。
要知道,开宝十八年,那可是世祖皇帝“开宝盛世”的巅峰期。这样的结果,便是刘旸也有些不敢置信,然而,真要深究原因,还能有几个为什么的。
首先就与世祖皇帝打下的雄厚基础分不开关系,其次更刘旸的大力整顿有关系,这一点尤其重要,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对于大汉百姓经营产出的促进作用实在太大了。
还有刘旸不事折腾,厉行节俭,坚决坚定地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也是重要原因。
最后嘛,或许就得提一嘴税改,不管最终的结果有多少妥协的成分,当中枢与地方达成和解与共识,新制下的税入,就是要高一些。
可以说,在刘旸的统治下,短短数年时间内,大汉帝国已然换了一幅面貌,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健康”状态,迈向一个物质丰富、文化繁荣、军事强大的盛世。
虽然才开个头,但是朝中已经有不少官员提出“雍熙盛世”的概念,不管是逢迎皇帝也好,还是对刘旸这个皇帝的真心认可服从也罢,总之,进入雍熙五年的大汉帝国,形势一片大好。
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皇帝的刘旸,心情自然是不错的。
不过,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正当刘旸与宰相、财政使张齐贤讨论起农务之重,以及在朝中屡起争议的“农官之争”时,一则噩耗传来了,内阁大学士、太傅李昉薨了。
李昉是病死的,年纪大了,有点病痛是很正常的事,从去年秋便染疾,一直在家休养,却没想到,养着养着,给养死了。
对于李昉,刘旸自然是感情深厚,毕竟从他当太子开始,君臣师徒之间的情分便开始了,那是几十年积累的信任。而一直以来,李昉对于刘旸,也突出一个“忠节”,屡次因为太子的事在世祖那里受委屈,但从来是甘之受之,太子迫于形势不敢为其说话而产生愧疚之情事,还是李昉反过来劝慰他.
若说刘旸视李昉如父,那的确是过了,但对李昉的那份尊重与信任,却是丝毫不打折扣的。因此,闻李昉之薨,可想而知刘旸是何等心情。
不过,闻泰山崩而色不变,这是刘旸经历无数锤炼出的心理素质,因此面上并不能看出什么来,只是在下令返城后的第一件事,刘旸选择了去李昉府上。
曾经还是太子时,刘旸见过无数次世祖皇帝哀故人凋零,叹岁月无情,当时只是陪着感叹,这些年也见多了生死,然而到今日,站在太傅府灵堂,站在李昉的棺椁前,刘旸方才隐隐体会到当初的世祖皇帝是怎样的感受。
郑重地朝着李昉的棺椁拜了拜,刘旸问道:“李师辞世前,可有什么话留下?”
眼下在太傅府中主持事务的,乃是李昉的三子,秘书郎李宗谔,这是的李昉最出色的儿子,进士出身,靠才干任官,不像其他几个儿子,徒以家世荫补,在地方做着一些州县级佐官。
闻皇帝问,李宗谔悲伤难以,泣声道:“回陛下,家父临终前,别无交待,只道生逢圣明之主,此生无憾,含笑而逝.”
“这样的交待,却也不失为一种安慰!”刘旸闻言不禁唏嘘,感伤地说道。
虽然李昉家里并不拮据,但刘旸还是特地让少府拨款500贯,贴补丧事之费,这个数目,对刘旸来说,已经很大方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