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篇45 再起夺嫡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 (第1/3页)

    刘文涣还朝,不出意外地错过了中秋,不过在抵京的第一时间,便被宣召进宫进行述职报告,皇帝刘旸要亲自听取他这个“当事人”对半岛战争的认识与见解。

    父子俩之间的谈话进行了足足一个小时,刘旸一如平常的严肃,没有太多情绪外露,态度上也只有小小的勉励,不过在接见完刘文涣不久,便派人宣诏,以安南之功,晋刘文涣为汝阳郡王。

    与此同时,对于安南之战的功臣评定,政事堂也奉诏展开。不管朝中对发生在南边的这场战争有多少的争议,那么多的牺牲,将士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上层的战略决策问题上头解决,该表示的,该给的待遇一点不能少。

    于是,朝廷在大出一笔抚恤的同时,大汉帝国有诞生了几名军功贵族,打头的当然是作为副帅的侯延广,朝廷内部也清楚,他才是汉军的实际指挥。十几万的统筹调动,还真不是历练不足的刘文涣摆得平的。

    因此,侯延广虽然让出了“功劳第一”的名义,却得了实惠,刘旸赐其爵为平南侯,时隔五年,原属于王全斌家族的爵号,从侯延广又开始延续。

    同时,寇准也由于在战争期间,积极筹粮供饷,高效有序调度人物力,使大军供馈无缺,得到褒奖。

    当然,他这个安南布政使才上任,官是升不了,爵也不容易封,于是赐金鱼袋、袭衣、鞍马以及行政待遇的适量提升,并在履历中记大功一次。

    而在受赏之后不久,寇准便从他的视角,将见识的半岛战争情况加以总结,向皇帝刘旸上了一道奏疏,万字长文。

    所陈之情,只有一点,恳请皇帝弥兵罢战,不要再轻启战端,打仗实在是太费钱了,尤其是在这边疆地区,几乎可以肯定得说,就是得不偿失。

    以对真腊战争为例,若是把打仗的人物力用在修桥铺路,兴建水利上,整个安南的农业条件都能得到不小提升。

    当然,如果仅是劝止戈罢战、休养生息,那这种老生常谈,实在很难带给人惊喜感,何况,一切的和平都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朝廷的威严不容亵渎,帝国的领土不容侵犯。

    而寇准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在表明自己“修文派”的政治态度之余,重点阐释了如何稳定边疆的问题,还是以安南为例,他向刘旸上陈了十条建议。概括来讲就五条,汉民实边,分化蛮夷,兴修水利,发展交通,鼓励农业

    这些,没有一项是不需要投资的。对于边疆道州,朝廷一向是有优惠政策的,但是绝对无法满足寇准的“定边十条”,而寇准写那么长一篇奏章的真正目的,似乎也就呼之欲出了。

    于是,在读完奏章之后,刘旸便下诏,减免安南道一年的赋税。注意,这个减免不是地方上不收税了,而是一年的正课不用上缴朝廷了,而这部分就用来做寇准治安南的“启动资金”。

    当然,这个过程,免不了朝廷派遣御史、密使之类的官吏明察暗访,对于地方官僚的节操,刘旸如今是一根毛都不信了,包括寇准在内。

    就拿剑南来说吧,叛乱平定之后,朝廷也酌情对受创严重的州县进行税收蠲免,结果呢,又砍了几十名官吏,朝廷又多派了十几名使者下道州摸排察查,方稍遏歪风。

    刘旸也发现了,地方上的一些官僚,是格外喜欢在朝廷“与民利惠”的政策上动心思,就仿佛朝廷的施恩降惠,不是给下民黔首,而是给他们这些官僚的一般,不伸手,不砍掉,就格外痒痒一般.

    同时,在稍事考虑之后,刘旸又将刘文涣在北真腊新设的四州,暂时划归安南道辖制,准确地讲就是给寇准加担子,他不是喜欢折腾吗,给他用武之地。

    当然了,这可不是让寇准去把局势折腾乱的,否则他首当其责,寇准也不蠢,至少比起刘文涣,心里有数得多。

    “恭喜殿下了。”宫门前,赵匡义与拜会完赵妃的新晋汝阳郡王刘文涣“偶遇”,表情略显复杂地打了声招呼。

    刘文涣的心情显然不错,便是没有放浪形骸,面上的春风得意却怎么也克制不住。

    不过,见着赵匡义,立刻恢复了严肃,恭敬地行礼,唤了声叔祖。对于赵匡义这个叔祖,刘文涣可比他娘要尊重得多,他更清楚赵匡义能给他带来的帮助有多大,而不像赵妃一般,时而还要矜持一二,纠结一些莫名其妙的“门户之见”。

    大概是刘文涣态度的原因,赵匡义面上严肃表情缓和了几分,主动相邀,一叙“家常”,刘文涣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