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16 家国
仁宗篇16 家国 (第2/3页)
让他很是喜悦。
「元泽,今已毕业,接下来有何打算?」花厅内,一番察问过后,王安石平和问道。
闻问,王雱不答反问:「不知父亲有何见教?」
王安石说道:「如欲学以致用,可入江南官府,锻炼吏能,积累经验;如欲继续学业,可进京,入政法大学堂修习。待得五六年后,你学问、见识、经验皆有所成,自可参加科考,学优登仕!」
王安石所指两个方向,实则殊途同归,关键就在于那四个字:学优登仕。当然,这是有别于普通士子的,别看大汉帝国六畜兴旺、百业俱兴,但当官掌权,依旧是绝大部分人的最终前途目标,只要有那个机会的话。
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升,固然带来了一批工商阶层的兴起,但权贵官僚阶级的规模扩张,还要更大、更广。
而像王安石这样真正闯出来了的官僚,他们的子孙,比起普通人,自然能够更从容地入学、科举、参政,那些限制天下学子发展的门槛问题,基本不会存在于权贵子弟身上,而能够走到哪儿一步,只是看他们的综合政治素质。
三言两语间,王安石实则把王雱未来参加科考前的「学仕」计划都给安排了,按着两条路走,如无意外,王雱将来的仕途,只是看他科考
能考几名
而王雱的科考资格,早在娄江学院内,便获得了。大汉科举发展到如今,比起最初的形态,也有了很大变化,地方上道、州二级考试制度,依旧在施行,给天下普通学子获取进京会考资格。
但是,到了世宗后期,朝廷能才干吏的来源,已呈现「多元化」,而其中,成材率最高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各地的吏政、政法学堂,二则是全国各县级以上衙门,每届科考都有固定的推荐参考名额。
聪慧的王雱,能够理解父亲安排中的用意,不过,稍作思吟后,却拱手道来:「父亲一番苦心,儿感激涕零!只是,儿已与同学好友相约,打算外出游学!」
闻言,王安石眉头微蹙,看了长子一眼,见他神态从容,目光平静,显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早有打算。
也未直接拒绝,琢磨了下,王安石问道:「准备去何处?」
王雱道:「儿计划,先回家乡(江西抚州临川),再南下福建,求教闽学,经广南北上长沙,拜访岳麓书院,再西行剑南,一路往西北」
听王雱的描述,王安石明显来了兴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