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资本市场

    第八十三章 资本市场 (第1/3页)

    虽然明镐很不愿搭理徐德善,但是徐德善在这里明显更膈应人,为了能够把徐德善打发走,明镐不得不跟徐德善打了一个招呼,徐德善也没跟明镐多说什么,随便哈喇了两句,就告辞走了,这下子反倒弄得明镐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徐德善这是什么意思。

    明镐本以为,徐德善是来巴结自己的,就算不给自己送点什么礼物,也要对自己说两句好话,投自己所好,然后才能博得自己的欢心呢,可是这徐德善来,一没拿东西,二没说好话,就跟相邻的两户人家早晨起来见面互相打了一个招呼一样,而且是打完招呼就走,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明镐就看不懂了,难道这徐德善不是来拍马屁的不成?

    一开始,明镐真是这样想的,以为徐德善出门路过自己这里,顺便进来看看,打一个招呼,虽然有些离奇,可是也能说的过去,来就来吧,自己当他没来过也就是了,不用放在心上。

    但是第二天,明镐就知道自己错了,徐德善是来认真的了,兵马司虽然和安抚使府离着不远,可是也有两条大街呢,而徐德善则准时又出现在自己书房里了,自己要是不搭理徐德善呢,徐德善也不出声,就这么一直坐着,自己跟徐德善说两句话呢,徐德善就走,气的明镐没辙没辙的。

    第二天徐德善来了,第三天徐德善还是来了,明镐心中这个别扭啊,心说这个徐德善,你要拍马屁就拍马屁,你拍完了快点走人也就行了,可不带你这么天天恶心人的,明镐有心把徐德善轰出去,但是想想徐德善怎么说也是贾昌朝带来的人,自己要是给赶跑了,面子上有些过不去,后来一想,忽然笑了起来,他徐德善不是贾昌朝的徒弟,号称一封信就能过直入中书省吗,好,他再来的话,我问他一个问题,若是能答上来也就罢了,若是答不上来,他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再来了。

    想到这里,明镐一下午什么都没干,很认真的准备了一下第二天的考题。明镐也是正经八百读书读出来的,什么经史子集,照样是样样精通,但是明镐想了想,并没有在这里面出题,一来这样做太刻意了些,二来贾昌朝既然能把徐德善夸的这么好,想必徐德善是有些真本事的,恐怕轻易的问不住他,明镐看了看自己桌子上有各军送来的公文,便想起来了一道难题。

    原来,前几日里明镐接到了宁边军公文,言说宁边军军械已经五年未曾更换,铁质的军械倒还好说,只是那些木头做的部件,尤其是弓箭,包括铁臂弓在内,大多都已经出现变脆变腐的迹象,轻度是用还能凑合,稍微使用的强度大了,就会把弓拉断,而这弓箭,乃是军队抵御辽国最重要的武器,此等武器受损,一旦辽国入侵,后果不堪设想,请求兵马司要不就从别处调拨军械,要不就给钱,自己找工匠制作。

    明镐看见这公文不由得脑袋疼,在宋朝,除非是战乱的时候,其他时间内,边军是最没有存在感的部队,什么钱财粮草,一定是有别的地方用不了的钱,才能给到军队中来,而往往这些钱,比起军队中的花销,一半都达不到。

    更可怜的是,如今辽宋两国交好数年,宋朝主要在西北用兵,河北的各军更成了没人要的孩子,就连军械也不能及时补给到位,其实不止是宁边军如此,其他各军的情况,也差不多,如果不是各军暗地里都有些灰色收入,恐怕能不能支撑到现在都不好说。

    所以,河北军队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无论是钱还是军械,统统的没有,而且这个口子还不小,按照各军三分之一的损耗折算,那么需要新造军械,大概要三万套左右,当然,铠甲长枪什么的都还便宜些,唯独就是这弓箭,纯粹的是工匠手工制造,不仅慢,而且贵,一张弓加一桶箭的价格,差不多要一两银子,所以这三万张弓,就是三万两银子,加上其他的,最低也要十万两,本来军费就紧张的很,还能从哪里挤出来这十万两银子去。

    困难是困难,但是领导从来不会想知道下属的困难的,这装备不补可以,没人说你,可是万一哪一天真有辽国入侵,或者出了什么事情,军队因为装备不好而失利,朝堂要找的,第一个就是明镐这个兵马司总管。

    一开始,明镐是想跟贾昌朝要钱来着,毕竟这河北钱财,都掌管在贾昌朝手里,但是跟贾昌朝说了几次,贾昌朝没有答应,而且理由很充分,现在黄河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哪怕有多余的一分钱,也要用在治河上,哪里能造成兵器放在仓库腐烂去。

    明镐连争都没跟贾昌朝争,因为明镐知道,宋朝的官场就是这样,这个官司,就算是闹到皇帝面前,结果也还是一样,所以明镐正在为这件事情发愁,正好徐德善捣乱,明镐便打算拿这件事为难一下徐德善,徐德善要说好办,那就叫徐德善管贾昌朝要银子去,而徐德善要说没办法,那以后也就别想进明镐的家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