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檀渊之盟

    第九十六章 檀渊之盟 (第2/3页)

命的最后时刻,在赵光义的心中又涌起了什么样的回忆?

    想到这里,我的脸上不禁露出了无奈的笑容。

    千载已过,如今去探索当初那位帝王的心理又有何意义?

    我轻轻摇了摇头,打消了心中这忽如其来的想法后,继续思考起了随后的事情。

    赵光义死后,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宋太宗。

    在赵光义死后,接替其皇位的这位帝王,便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而只要提及宋真宗,便定然会提到檀渊之盟。

    在赵恒即位这一年,北宋已经先后平定了五代十国以来割据分裂的后蜀、南唐、吴越等多方势力,中原情形一片大好。

    但在之前北上争夺燕云十六州的过程中,赵光义两次北伐均惨遭失败,甚至被辽军射中两箭狼狈而逃,这也就导致了多年后,他最终因为箭疮反复迸裂而驾崩的结局。

    从那时起,赵光义自知北宋不敌辽国,于是便不再北伐,对辽的战争也慢慢转入守势,而自幼便长期处在深宫之中的赵恒,因此从小便对辽产生了畏惧之心,自然更加不敢与其为敌。

    景德元年,辽国二十万精兵南南下,赵恒被打算迁都避难,但是最终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他被迫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之地。

    事实上,当初的战局是有利于北宋的,但是因为赵恒自幼便畏惧于辽的声势,又顾虑到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于是便派遣手下前往辽国,打算与其进行和解。

    最终,北宋与辽协商决定,辽、宋为兄弟之国,使者定期互访,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彼此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者,彼此不得帮助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并且,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费用高达白银十万两,绢布二十万匹,双方至雄州交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