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长安(6)

    第六章 长安(6) (第2/3页)

 “呃,先生不好意思,这地图……”

    “我知道了,我会想办法的。”闵正华道,“你们看,我们想入塞,最好的办法,就是走河北,而他们抵抗我们,也是以燕山一线配合长城,来防御的。在燕山山脉的外围,又有两个最主要的来路:一个是辽西走廊,通辽河流域;一个是大同盆地至桑干河谷一带,通漠北草原。几处重要的关隘便是扼守这些来路。山海关扼辽西方向的来路,居庸关、紫荆关扼大同方向的来路。以这些关隘所扼险要为依托,在这些关隘的内外两侧,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作为纵深,如大同、宣化、怀来、万全、张家口、卢龙、迁安、乐亭、遵化等地。可是这些地方在谁的手上?在慕容垂手上!只要他的精兵死死卡住了这些地方,我们想入主原,那就一点机会也没有!”

    众人不禁默然,因为他说的一点错也没有。

    闵正华又说道:“在下熟读史书兵书,这几百年来,内地想要对抗塞外,凭借燕山山脉为险阻,扼守一些重要关隘,并以内侧的重镇作为纵深,可建立第一道防线,秦汉主要是经营渔阳、上谷、右北平,意在扼守燕山险要。若燕山山脉诸关隘被突破,则坚守幽州犹可作第二阶段的抵御;幽州不下,则这些恿民族即使进入河北,也难站稳脚跟。但是,如果既突破燕山险要,又攻占河北北部重心幽州,便已在河北站稳足跟,原朝廷就只能在河间、真定一线作被动的防御;若是连这一线也守不住,则原政权便可谓大势已去。”

    拓跋珪听的大为兴奋,道:“先生果然大才,这一关节,却是与我想的完全一致!”

    “呵呵呵。”闵正华笑道,“这一段么,咱们的敌人慕容家族,就给我们上演过一次吗,我们前面说过,河北局势取决于自幽蓟至真定、河间一带的争夺。控制了幽、蓟,即已控制了燕山险阻;控制真定、河间一线,即已控制了河北枢。昔日慕容鲜卑在辽东崛起时,原正值永缄间的混乱局面。慕容鲜卑统一辽东,建立大燕国,不过他们动手晚了一些,先是匈奴人,后来是羯人,先后统一北方,但赵主石虎死后,诸子相残,局势很不稳定,鲜卑人就决定入主原。慕容俊第一聪伐兵分三路,慕容垂率兵由东道出徒河;慕舆自西道出蠮螉塞;慕容俊亲率主力自道出卢龙塞。燕军突破燕山险要,未遇到大的抵抗,便占领蓟城,又南击赵军至清梁。结果没有花费什么力气,大燕国就将都城迁至蓟城。搓,燕第二聪伐,一举攻占河北部重镇山。不久,后赵大将冉闵代后赵自立,建立魏国,率众游食于常山、山诸郡,燕大将募容恪在常山附近的廉台用铁索连马为方阵,大破魏军,擒执冉闵,并乘胜进围邺城。围攻数月,城破,魏亡。燕又将都城迁至邺城。是后,大燕又略取山东、山西之地,进图河南,与关的大秦、江南的晋三足鼎立。总体来说,慕容鲜卑自辽东入据河北,一战而克蓟城,据燕蓟之地;再战而克山,执河北枢;三战而克邺城,拥河北全境。南进层次非常清晰。他们之所以能得逞,主要就是他们完全把握了河北之地用兵的精髓,完全抓住了事情的关键。”

    这番话,闵正华说的是入情入理,层次分明,就是拓跋珪也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因此自然,大家都是心悦诚服。

    拓跋珪大喜,直呼自己得到了自己的王猛。于是乎众人也就放下架子,开怀畅饮。闵正华当即表态,愿意誓死效忠拓跋珪,帮助他成就一番大业。

    而拓跋珪也表示誓天不相负,众人也都纷纷欢呼,一时气氛极佳。

    ……

    而这个时候,另外一个英雄刘裕,也一点没有闲着。

    这个时候,还在家蜗居的刘裕,却迎来了一个独特的访客,那就是他的上司刘牢之。

    一身常服刘牢之一进门,却看见刘裕对着地图看个不停,不由奇道:“寄奴,你怎么还在看地图啊!”

    刘裕回头一看,喜道:“大帅!”

    “看你,长期赋闲,警惕心都低了,我要是个刺客可怎么好?”

    二人笑骂一番,刘牢之道:“你这是干什么?怎么一直在琢磨这个?”

    “我在想以后北伐的路线!”刘裕道。

    刘牢之大吃一惊,“你还在想北伐呢?哎……”

    “大帅,您也觉得不应该再北伐了?”刘裕目光炯炯的看着刘牢之。

    刘牢之坦然的看着刘裕,道:“寄奴,我不瞒你,我也觉得起码现在,不应该在劳民伤财的去北伐了。”

    “劳民伤财?”

    “寄奴,你想想,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刘牢之问完,却不等刘裕回答,而是自己答道,“在南北对峙时,对于我们来说,北伐总是一面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