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觐见(7)

    第二十七章 觐见(7) (第2/3页)

全场寂静,大家都齐刷刷的看着段业,要看他怎么说下去。

    段业气的几乎想自己抽自己一巴掌,怎么就把这茬话给说出了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吗。

    凉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接兰州,西通新疆,山脉前隔,沙漠后绕,“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古浪峡被称为国西部的“金关银锁”,最窄处宽仅数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是,就留下了许多故事,比如:宋代的杨门女将,征西夏时,到古浪峡,走投无路,跳崖自尽,留下了“十二寡妇滴泪崖”的传说,西路军也在古浪峡跟马家军打过一战,死伤惨重,上海化出版社的编辑吴金海和黄韬路过古浪峡时,他们不由得惊叹:难怪西路军受挫,这儿,只要架挺机枪,就很难过去,的确,那是条狭长的走廊,峭壁千仞,势若蜂腰,有小道,蜿蜒西窜,整个凉州,西边是祁连山,东边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间便是地理书上的“河西走廊”,扼住了凉州,就等于扼住了丝绸之路的咽喉。

    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凉州便成为丝路重镇和经济交流的都会,同时也决定了其深厚的化积淀,凉州自古多安定,古谣云:“秦川,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凉州百姓爱好和平,从不排外,能忍辱负重,讲究“吃亏是福”,商贾往来,从不欺凌,渐成经济化重镇,在唐代,就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之说。

    如果说关对原有高屋建瓴之势,那么陇西对关占有高屋建瓴之势,实际上,陇西不仅仅是据关之上游,它对汉、四川也拥有上游之势。

    渭水、白龙江、西汉水等河流均发源于陇西,渭水东流,经过关;白龙江南流,经过四川;西汉水东流汉,它们穿切高原地带而形成的河谷低地提供了陇西与关、汉、四川之间的往来通道,陇西地势明显高于关、汉和四川,自关、汉、四川仰攻陇西较难,而自陇西下攻却较易。

    因此,对于关、汉和四川来说,无论哪一方,如能取得陇西,便取得了一种地理上的有利态势,三国时蜀魏在陇西的角逐、南北朝时刘宋与北魏对仇池氐人的争取,都是出于上述思路,(详见汉部分)

    陇西在关之西,而河西又在陇西之西,如果说陇西对关拥有地理上的优势的话,那么河西对陇西同样拥有地理上的优势,陇西足以制关,河西则足以制陇西,以关而欲图陇西,可以联结河西,利用河西对陇西的地理优势,制陇西之后,夹击陇西,刘秀之结好窦融、李渊之结好李轨,就是出于这种策略。

    东汉初,两方主要有三支势力:陇西的隗嚣、河西的窦融和益州的公孙述,隗嚣表面事汉,实谋割据一方,其部将王元曾建议他说:“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蓄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窦融家累世在河西,知其风俗人情,更始初立,窦融对其兄弟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因,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 [ 注:《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传 ] 遂求出凉州,窦融出居河西的初衷不过是自保之计,但他在河西“抚结雄杰,怀辑羌虏”,很得人心,东方流民避难者,归之不绝,遂为河西诸郡所推,而据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公孙述则恃益州地势之险,在益州帝制自为。

    刘秀专心对付关东群雄之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