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为了胜利

    第二百七十六章 为了胜利 (第1/3页)

    由于不知道具体前往直升机坠毁的路线,也不知道被俘直升机飞行员的具体关押地点,所以,在受训队员们出发后的将近二十个小时内,几乎所有的人的都在进行着强行军,而且在难得的休息的时候,还要对老鸟们的袭击和袭扰进行防备。

    在丛林山地行军,并不像在别的地方,长时间的高强度行军和连续的作战,有的队员脚磨破了,有的队员被树杈划破了皮,有的队员由于体力透支而且还得不到任何的补给和能量的补充,另外还要和大自然不断的抗争,他们的身体开始出现了各种的症状,但他们仍旧在不断的坚持。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此次极限训练,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生命的能量。“是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不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强。”我们这些个教员平常用这样的话去刺激他们,而他们却也是这样做的,当战友要掉队时,他们用手推、用肩托、用背包绳拉、用担架抬相互砥砺;当有战友受伤时,他们互相上药包扎,互相鼓励打气;当只剩最后一瓶水时,他们就像电影《血战湘江》中的镜头一样传递着......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不能让一个战友掉队,不能有一个人被淘汰,一条心、一盘棋,不抛弃不放弃,他们有着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情谊! 是战友的鼓励、是自己的坚持、更是信念的支撑,只有在不断挑战才能激发挑战极限的动力。

    很久以前,我踏上了泸定桥,穿行在高山峡谷中,单边的羊肠小道蜿蜒起落,路左边是高耸入云的山峰,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留意就有跌落的危险。

    1935年5月27日,红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从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出发奔袭泸定桥。一般情况下,3天行军160公里并非难事。可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绝壁上穿行,还要时时提防敌人埋伏,红军第一天只走了40多公里。

    第二天,军委又来急电,限29日夺取泸定桥。来不及休息的红军指战员匆匆嚼把生米、喝口冷水,昼夜疾行,硬是在29日凌晨赶到泸定桥。泸定桥头,滔滔江水依旧。

    第三天,距桥600米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大道两旁,屹立着22根花岗岩石柱,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纪念碑碑体为铁索抽象几何体造型,错落有致,与碑体紧紧相连的前部平台上,屹立着两尊在铁索上攀援前进的红军战士铜像——一个举枪射击,一个挥臂投弹。仰头凝望,庄重巍峨的雕像仿佛再现了当年那次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战斗。军到达泸定桥西岸时,桥面上大部分木板已被拆空,敌人在东桥头构筑了工事,并用重机枪、迫击炮不断向西桥头射击。危急关头,红4团从二连挑选出廖大珠等22名勇士,组成夺桥突击队。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向对岸冲击。三连连长王有才带领全连紧跟突击队,除携带武器外,他们每人夹着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突击队22名勇士在枪林弹雨中攀索前进,速度越来越快。接近桥头时,对岸工事中的敌人被红军勇士的无畏气概震慑,纷纷掉头逃命。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成功夺占泸定桥,为红军摆脱险境杀开了一条血路。

    实际上,革命先辈这样的精神直到今日也都从未消散,在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军人的身上在不断的延续着,就像这一群受训队员一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