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任官回避制度。

    第56章 任官回避制度。 (第2/3页)

不管是观念,还是乡土情结,六国实质上依旧存在。

    针对这一事件,大秦朝廷采取了策略来对付地方势力。

    其中第一条便是郡县制,通过将六国之土划分成郡县,然后分解乡土之情,架空各地宗族的力量。二是抽离地方精英,使其无法发挥啸聚一方的功能。

    特别是,始皇帝始终在计划之中的从天下各郡县迁徒二十万富户于咸阳,此举一旦推行,必将极大削弱了地方精英的力量。

    以及大秦官制之中的监察制度,便是为了这一政策而服务。

    至于其他的方案,秦歌至今还没有看到,但是以始皇帝的霸道与专权,以及高瞻远瞩的眼光,必然会再一次进行限制。

    心中念头闪烁,秦歌心中清楚,但要做到中央集权的强化,仅凭嬴政的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

    在地方本土势力削弱后,中央派出机构却成为新地方势力。如何使这些中央直属官员保持对地方控制的同时,还能维系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就成了一大难题。

    皇帝必须要依靠他们统冶地方,但又必须防备它们坐大,而异地为官就成为朝廷割断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强化中央控制的首选举措。

    而如今的大秦帝国,便是面临着这一难题,秦歌相信,这一方案一定会得到嬴政的重视,也算是为了大秦帝国出一份力。

    一旦推行这样的策略,必然是亲属不得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部门供职,官员不得在本籍供职。

    而这一切成立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要有足够的官员可供调配。

    因为上至郡守,下至县令,均直属于中央政府,只有中央政府能在更大范围内选择合格的官吏,有了挑选的余地和空间,才有可能对官员的任用地点有发言权。

    这样一来,秦歌之前的部署就有了作用,一念至此,秦歌嘴角的笑意更为浓郁。

    在大秦帝国时期的地方长官便可以自辟僚属,实际上是将地方的用人权交给了地方主官。门第的力量,虽然不如封建贵族那样强大,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