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士农工商

    34.士农工商 (第2/3页)

封建王朝的财政基石,农业税更是占据大头。来宗道听闻小皇帝要把赋税向商业倾斜,生怕动摇了国本,整理了下思路说道:

    “圣上有宏图大志,老臣自当肝脑涂地。早年间臣在家乡曾见过不少纺织大户,织机不下千架,雇工有数千人,说他们富可敌国也无可厚非。

    如今重开矿税、增加商业税的政策已经在各地推行,初步核算今年朝廷在这方面的岁入增加了二百万两白银,占到全部岁入的四成。如果圣上想继续发展商业,甚至是与西洋进行海上贸易,那收入的比重会继续提升。

    这是发展商业有利的一面,圣上还应当看清不利的那面。范大人刚才说了,国家的两大主体是士族和农民,圣上借着京察舞弊一案查封了东林书院,这在士族中影响很大,如果再废除座师制度不利于官僚集团的稳定。若是鼓励发展商业,那农民便无心种地,造成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还请圣上三思。”

    来宗道的话虽然代表自身的士大夫利益,不免有些危言耸听,但他对于发展商业会造成人口流动过快的顾虑还是很准确的,这也是为什么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要实行户籍制度,不仅把百姓安定在一个地方,还让他们子承父业。

    从古至今,想打破这个体统的皇帝有两位,分别是新太祖王莽和隋炀帝杨广。他们在史书中是以反面教材出现的,所以大部分人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他们的一些事迹。

    先说王莽,历史上有个“王莽改制”,大体是将田地全部收为国有,将奴婢释放为平民,按人头分发田地,直接向朝廷缴租纳粮。不断改变币制,将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史书上说他为了强制推行这些政策制定了严刑峻法,引起了从诸侯、公卿到平民的整体不满,造成社会动荡。

    其实咱可以细心的推敲一下,他的这些改革制度对谁有利?对谁有害?汉武帝初期时期就已经将盐铁收归国有了,推恩令以后诸侯削弱,铸币权也成了国家独有的特权,怎么一百年后到了王莽这里就不行呢?

    史学家还说自王莽篡权以来就一直受到四方的讨伐,可王莽死后的数十年天下还是大乱,也没见那些揭竿而起的爱国人士向刘氏宗亲臣服。更为可笑的是王莽死后头颅一直被历代皇室收藏,直到晋惠帝时一场大火将其焚毁。

    由于可见,这些反对王莽的人是那些改制中的利益受害者,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才出来推翻王莽的,甚至以私藏他的头颅来警示后人,这就是那些读圣人书的道学先生们做出来的。如果当初王莽不推行新制,继续维护他们的利益,那天下是姓刘还是姓王都一样。

    再说杨广,一提到这位老兄,大家的印象差不多是乱伦弑亲、工程讨伐、骄奢淫逸,最后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其实史书中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记载,杨广是开皇十二年被立为皇太子的,是隋朝的合法继承人,登基后废太子自然要被处决,这不是他的专利,当年李二还在玄武门杀太子哥哥呢。

    不惜民力迁都洛阳,那是为了弱化关陇集团对朝廷的控制。了解隋唐历史的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