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朕不惯他们

    第四十九章 朕不惯他们 (第1/3页)

    卿等不必忧虑,朕来解决?

    说得这般轻巧?

    群臣面面相觑,不敢置信。

    自从陛下登基以来,粮饷二字都是困扰大明君臣的绝世难题,可他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

    崇祯朝没有九千岁魏公公,自然也就没有帮助朝廷筹饷之人。

    相视过后,群臣百思不解,继而把目光投向丹墀上方的崇祯皇帝。

    龙椅上,崇祯皇帝微笑不语,显得高深莫测。

    察言观色,揣摩上意,历来是官场每个人的必修之课。

    尤其是在场的朝臣,一路过关斩将拼杀出来站在朝堂上,早已是此中高手。

    群臣这才发觉,几日不见,他们的陛下沉稳如山自信满满,不再是愁容满面整日问朝臣:卿有何良策?

    如今这般举措,分明是胸有成竹的表现。

    只是,粮饷从何而出?

    任是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朝廷临时筹饷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借,二是增。

    京城皇亲勋贵,土地阡陌如山,田连遍野,两百余年的积累,粮饷应有尽有。

    可是,他们不愿意借呐!

    过往种种,早已明证。

    至于说增饷,就算朝臣不反对,可事到临头,来得及吗?

    殿内群臣之中,杨嗣昌倒是知道粮饷从何而出,可他此时也是一脸茫然。

    他搞不清楚的是,陛下为何屯粮于济南?

    济南和京城相距八百余里,又处在京城后方,风牛马不相及,把秋粮囤积在那里有何战略意义?

    难道是陛下临时起意,自己多虑了?

    作为兵部尚书,尤其是兵临城下之际,杨嗣昌不能不考虑此事。

    “陛下,臣有事奏报。”

    众臣皆在疑惑不解之际,代首辅薛国观却是不管不顾,站出来启奏。

    这些天来,他可真是心力憔悴了。

    首辅不好当呐!

    尤其是在特殊时期,临危受命。

    目前国事如焚,不仅仅是兵部杨嗣昌一个地方急需粮饷。

    一连几天,他天天接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