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屠刀之下无冤魂

    第一百一十二章  屠刀之下无冤魂 (第2/3页)

  “恕罪?”崇祯皇帝冷哼一声,声色俱厉地喝道:“尔等私通建奴,卖兵器粮草,卖边关情报,让建奴来杀我大明百姓,怎么恕罪?”

    范永斗和族人一听,自己做的那些卖国之事被皇帝知道得一清二楚,当场便被吓得屎尿齐流。

    范家完蛋了。

    “封锁整个范府,把卖国之贼全部拿下,不得遗漏一人!”

    崇祯皇帝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刘福通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68-69]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完成了“高筑墙”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70]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71],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皇朝。[72]

    大破陈汉

    朱元璋建立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73]

    鄱阳湖之战形势

    鄱阳湖之战形势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74]后来他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75-76]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76]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77]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如今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78][79]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80]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逃往武昌,[81]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78][82]

    朱元璋灭陈汉之战

    朱元璋灭陈汉之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