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多尔衮慌了

    第一百一十六章 多尔衮慌了 (第2/3页)

到一处,都命人搜找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孤儿,设积善院集**养,每日三餐好吃好喝,并重金请先生教习读书识字。

    闲暇间,蓝玉常来积善院巡视,有敢克扣孩子伙食的一律重办,更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取乐。

    每每此时,活泼泼的欢声总荡漾在蓝玉满是疤痕的脸上。

    笑语里的孩子们很难想到,眼前和蔼可亲的“蓝叔叔”,竟是战场上杀伐无情的死神。

    至于发战争财的事也值得一说,多少年来蓝玉抢的多,可花的更多。

    死难的将士遗孤,多年来几乎都由他出钱救济,供养成人。

    那场摧毁了整个蒙古帝国的捕鱼儿海之战,出征前蓝玉下令,查一查所有的十五万士兵,有尚未婚娶的赶紧给张罗着讨老婆成亲,钱不够我来拿。

    折腾完了方才上路,副将王弼不解,蓝玉长叹:此战九死一生,让弟兄们都给家里留个后吧。

    几百年前,十五万来自中原的汉人北征蒙古,然后是沙尘暴,狂风,骤雨,恶劣的草原环境,接着是断水,断粮,迷路,绝望。

    却没有乱,没有溃乱,只是一路咬牙走到最后。走到沉默的捕鱼儿海畔,然后是决战,不世奇功。

    追随他们的将士相信蓝玉,他或许残暴,或许荒淫,却带走了一颗跳动的心,追随他的目光,就追随住一个不死的魂。

    也许他不是一个好人,也许他最终的悲剧是恶有恶报。

    但是只有经过刀光血影的人才会懂:他是一个军人,负起天雄军的军魂。

    他的战刀,永远指向敌人的前沿。这些,道德夫子们不会懂,也懒得懂。

    所以道德夫子们就更不懂,为什么在大明朝立国后,这个禽兽还一次次上奏章要求北伐蒙古,他们说这叫“邀功贪战”。

    他们也不懂,为什么这个禽兽,会为了死难将士的抚恤金问题一次次在朝堂上咆哮,他们怀疑这禽兽在吃空额。

    他们同样不懂,为什么这个禽兽喜欢拿自家的钱出来救济人,他们说这是收买人心,肯定想造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明年就要正式登基称帝,看到自己已经有了七个儿子。这时形势已经初安,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这时,朱棣已经七周岁,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10]。朱元璋不仅为儿子们取了名字,而且还制定了后世子孙取名的规则,每一支拟定了二十字辈分。[11]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设立大宗正院,即后来所谓的宗人府,掌皇族内部事宜。由次子朱樉任宗人令,三子朱棡任左宗正,十岁的朱棣任右宗正。朱棣的宫廷生活,经常要跟随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除此之外,还要接受正统的儒家经典教育。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棣从朱元璋那里领到一本《昭鉴录》。四月,又领到一本《祖训录》。书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优劣事迹,以对皇子们进行宗法教育。此外,还要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朱元璋认为七个儿子“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七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中的皇子们来说,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12]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十六岁,准备到封地就藩。朱元璋感觉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民间生活,朱棣与众兄弟来到了称为“中都”的凤阳老家。朱棣在凤阳居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载“民间细事,无不究知”。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