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态势不妙

    第一百一十七章 态势不妙 (第1/3页)

    时至今日,陈奇瑜对他的君王,已经完全叹服了。

    虽然他觉得陛下改变了许多,但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人经历了磨难,都会改变,他自己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范府内,崇祯皇帝对沿途经过毕恭毕敬的勇卫营将士,皆微笑着点头颔首。

    甚至,有些记得名字的普通将士,崇祯皇帝还会简简单单的问候一句。

    “马小五,今天又轮到你执戍了?”

    “刘三儿,挺直胸膛,没错……就这样!”

    每每这时,总会让勇卫营的将士们心里暖洋洋的。

    通过这几天的亲密接触,将士们发现平日深处皇宫高高在上的陛下,竟是如此平易近人。

    而这,也让将士们的心紧紧地和崇祯皇帝粘在一起了。

    范府后院,原本是范永斗的厨房,所有食具一应俱全,锦衣卫将士正在准备餐饭。

    “给将士们加餐!”

    崇祯皇帝走进来,简单的吩咐道。

    “诶,皇爷!”

    在此负责监管食物安全的勇卫营监军卢九得,立马应道。

    “干得不错,再接再励!”

    崇祯皇帝点点头,对着卢九得夸赞。

    勇卫营能走到今天,监军卢九得和刘元彬可谓功不可没。

    当初前任崇祯皇帝组建勇卫营的时候,任命自己信任的潜邸老人曹化淳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御马监印务总督勇卫营。

    曹化淳受命将原先的四卫营整训为新的勇卫营。

    只是由于曹化淳位高权重,不可能专门只掌管勇卫营,为了实际控制这支军队,曹化淳选用自己派系的卢九德和刘元斌出任监军。

    两人都是内廷知兵人才,为切实提高勇卫营战斗力,在选任人才上极为用心。

    他们精心网罗忠诚勇敢之士,如出身京营的周遇吉,出身辽东久历战阵的孙应元、黄得功等人。

    有了这些善战的武将加入后,勇卫营的战斗力迅速提升。

    故而,崇祯皇帝对卢九得和刘元彬二人的工作相当满意。

    “多谢皇爷谬赞,奴婢一定再接再厉,不负圣意!”

    得到皇爷的亲口夸赞,卢九得仿佛打了鸡血一般,兴奋地表决心。

    可以说,有了皇爷这句话,他在勇卫营稳如泰山。

    甚至在御马监,他也可以横着走了。

    说话间,黄得功和周遇吉等一群将领说说笑笑走进来,见到陛下在此,顿时噤若寒蝉。

    “都跟朕出去,看看将士们吃什么?”

    见这些勇将有些拘谨,崇祯皇帝大手一挥,对他们命令道。

    范府的中心大院内,露天摆着整齐的长凳长桌,面上干干净净的。

    院内的一角,数十个伙头军架着铁锅,添汤加菜,蒸好的馍摞成小山那么高,空气中漂着食物的香味。

    带头的崇祯皇帝一行人走过来,他老人家随手拿起一个馍,掰下一角,放在嘴里咀嚼。

    顿时,面粉的清香和揉面的筋道流连在崇祯皇帝的唇齿之间。

    不得不说,不管在任何年代,军队的大锅饭总是比小灶煮的菜更有味道。

    “吃得还不错嘛!”

    崇祯皇帝点点头,赞了一句。

    “禀陛下,军中是因为近日查抄晋商,以至粮食充裕,这几日方才让将士们伙食稍加改善,平日里还是……”

    勇卫营副将周遇吉不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连忙出列解释。

    在大明缺少粮食的年代,粮食就是命。

    在军中,粮食都是有定量的。

    一般情况下,不打仗,一顿干一顿稀。战前吃干的,胜了赏点酒肉,将士们就都感恩戴德了。

    至于说跟后世一样敞开了吃,吃得饱,吃得好,那是不存在的。

    即使勇卫营是天子御林军,也不可能比别的大明军队强过多少。

    无非就是定量的口粮,更有保障一些罢了。

    崇祯皇帝闻言,不置可否,只是问道:“勇卫营几日一操?”

    “禀陛下,勇卫营三日一小操,十日一大操,从无间断!”

    见陛下问道操练之事,周遇吉心里松了一口气,语气间颇有自得向崇祯皇帝汇报。

    勇卫营组建之初,便以天下第一强军为己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