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第一百二十九章 (第2/3页)

可不虑”,并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正显示出他的这一忧虑。[13]

    举兵靖难

    姚广孝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即位,遗诏诸王在封国,不得到京师奔丧。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诏令而停止。[16]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议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17]朱棣则在加紧活动。他挑选壮士充实自己的护卫军,以勾逃军为名,收罗异人术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锋芒,假称有病,[18]暗中则加紧练兵。他还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赶制军器。

    接着,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对燕王防范措施。

    朱棣的佯狂只不过是缓兵之计,毕竟不能持久,他想在大军到来之前做好准备。他命令亲信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将士八百人入卫王城。这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带领在城的七卫军队和屯田军士包围了王城,并用本栅截断了端礼门等的通道。朝廷削夺朱棣王号和逮捕燕府官属的诏书也在这时到达北平。[19]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朱棣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朱棣。张信为朱棣旧部,此时遂降朱棣,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以装疯麻痹张昺、谢贵二人)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20]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他谕令将士,同时上书朝廷,声称根据《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从此便开始了一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四载干戈

    战事之初,因北方诸将多朱棣旧部,降朱棣从战者甚多。朱棣先后下居庸关、怀来,捕获南军将领宋忠。趁势攻下遵化,永平投降。[21]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30万伐朱棣。大军到达真定(今河北正定),先锋抵雄县,为朱棣所袭,9千人全部战死。[22]复战于真定,又大败。[23]朱允炆遂以勋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阴侯吴高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24]十月,朱棣亲自率精骑袭大宁,执宁王朱权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颜三卫骑兵(相当于雇佣兵,均为蒙古骑兵,战斗力极强),兵力骤增。[25-26]李景隆乘虚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长子朱高炽镇守,用冰冻住城墙,使李景隆无法破城)。燕王师自大宁返回后,于郑村坝大破李景隆军。李景隆退军德州。[27]朱棣趁机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劳师无功。[28-29]朱允炆被迫罢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职,以缓燕师。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双方又战于白沟河,[30]李景隆再次战败,[31]燕师乘胜围攻济南。山东参政铁铉固守济南,以逸待劳,燕师久攻不下,败还。[32]九月,朝廷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33]十二月,盛庸率师与燕军会战于东昌(今山东聊城),燕师大败,主将张玉战死。[34]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复齐、黄官职。二月,燕师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败盛庸,再在藁城打败吴杰等。[35-36]朱允炆以放逐齐、黄为名,使他们外出募师勤王。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而朝廷军源颇广,燕军于河北、山东一带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