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江淮战区

    第204章 江淮战区 (第3/3页)

,那现在的两淮战区又是何种情形?”

    “陛下,端平元年,先帝将战区一分为三,淳祐十年,又合为两淮战区,景定五年中,先帝又将其拆分为二,淮南东路战区,以李庭芝为扬州制置使,负责东路军务,淮南西路战区却没有任命制置使,只是让庐州镇边军统制**等人统辖军队,暂时接受枢密院和兵部的指挥,而老臣至今还兼任江淮制置使的职务。所以,现在的江淮战区既不算分也不算合。”

    宋理宗优柔寡断,在其任内,多次分也多次合。

    战区的分合各有利弊,对于性情摇摆不定的宋理宗,分分合合也是适合其性格的。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贾似道和李庭芝的关系。当年,两人同在大帅盂珙帐下听令,后盂珙离世荐贾似道代之,而贾似道也十分器重李庭芝的才能,后来,贾似道镇守京湖,起用李庭芝为制置司参议,不久,由于李庭芝表现极佳,在贾似道的极力推荐下,李庭芝受到朝廷的提拔,命他移镇两淮,直至担任扬州制置使。但贾似道渐渐感到,李庭芝忠于朝廷,忠于赵氏王朝远甚于忠于自己,于是便没有让其担任江淮制置使统辖两淮。

    我觉得这分和合确是难以选择,摇摇头道:“师臣,那依你之见,蒙古进攻庐州一事,该如何处置?”

    “陛下,老臣以为,首先当弄清庐州的情形,这一点老臣估计近日庐州府便会有消息传来,其次是判断忽必烈之意图,他是想全面南侵还是偶尔为之。”

    “太师所言乃是关键。”兵部尚书范文焕赞同道,“弄清蒙古的意图才可分别待之。”

    我点头表示同意道:“两位爱卿说得不错。”

    陆秀夫想了想问道:“陛下,我朝淮南西路之防御力在所有战区中最为弱小,是否需要派兵救援?”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君实,如果你是阿术,后面你会怎么做?”

    陆秀夫起身道:“陛下,若先不论蒙古人的意图,单纯从军事角度猜测,臣以为有以下两种可能。陛下,各位大人,请看地图,如果臣是阿术,一是拿下安化,安肥两镇,包围庐州;二是绕过庐州,经六安,过霍山,桐城,直抵安庆。如此一来,战线变长,蒙古骑兵速度快,机动性强的特点便可以显现出来。倘若我城中守军出击,则极有可能在野战中被其歼灭;倘若固守城池,则他们可以尽掠周边农作收成。”

    “恩,君实,那你认为蒙古之意图是何?”

    “回陛下,臣以为蒙古人进攻庐州,乃是嬉戏随意之作。”

    “哦?这是何意?”我问道。对于陆秀夫,大家都知道深为李庭芝所器重,而且为人冷静,在军事上的见解非同一般,自然不是妄言之人。

    “陛下,各位大人。蒙古刚刚经过汗位之争,以目前之国力,并无一举南下之能,且淮南西路以山地为主,并不适合大规模骑兵之战,即便蒙古铁骑骁勇善战,若要全面南征,也至少需要十万大军以上,加上辎重后勤,淮西之地不适也。从这两点分析,臣以为他们的目的并非要和我朝发生大规模的交战,臣猜想,蒙古人只是为了某种未知的目的,才兵临庐州的。”

    陆秀夫之言让在座之人都缓了口气,觉得心里稍稍安定下来,只要蒙古军队不是着力南侵,那么最多也就是抢掠一番便会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