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三份战报

    第223章 三份战报 (第2/3页)

琪虽然都是第一次上战场,却显露出罕见的战争天赋,贵以为二人之表现远远强过初次出战的夏青。两镇中的蒙古守军似乎并无决心死守,对抗了大约半天时间,两镇相继被我将士夺回,据俘虏的蒙古伤兵所说,守卫两镇的尽是蒙古汉人士卒,蒙古骑军早已离开了两镇。

    随即,贵遣多路细作北上,所得消息均是一致,蒙古人已经北撤,只有双堆集还有一千多名蒙古汉军。贵一鼓作气,使人将双堆集的蒙古残余逐走。据细作最新消息报告,蒙古军队已经北撤回到其境内。

    贵通知寿春守军严加防范,同时按照陛下指示,组建淮南西路战区。贵与苗再成等原有驻军将领商议后,将禁军和原有庐州驻军打散重新编制,具体明细以附录为凭。

    我随意翻了翻附录,也没有仔细看,上面尽是军队的编制和各厢,军,营,都各级的指挥官名册。我便继续看起夏贵战报的第二部分内容来。

    这是关于庐州之战的全面总结,是夏贵及众将领商议后的集体之作。

    第一,禁军出兵迅速,打乱了蒙古阿术的节奏,虽然从事后来看,阿术并非打算南侵我朝,但其试探性攻击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第二,重新设立淮南西路战区十分有必要,如果再能与淮南东路战区紧密配合,则我朝东北部的防守压力会减缓很多,而且,庐州之战的胜利也提高了我朝将士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庐州之战及时提醒了各大战区,蒙古人随时会南下,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不可掉以轻心。

    第四,庐州之战暴露出我朝边军的不少问题,如情报系统反应缓慢,对于蒙古骑军的快速机动方式应对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我朝禁军的实战经验薄弱等。

    “这夏贵,一下写了这么多,估计又牺牲了很多脑细胞吧。”我暗自笑笑。

    我又打开第三份战报,这是一封用龙牙特殊标记封好的信件。

    臣夏贵启奏陛下,臣对于淮南西路的规划如下,我朝与蒙古交界地安丰军无险可守,极易被蒙古突破,臣和苗再成商议后,决定夺下安丰军西北的阳家镇。如果能够成功,便可依托阳家镇之险,与寿春城一起构筑一条坚固的防线,同时也可避免寿春陷于孤城的境地。近年来,我朝军队均以防御为主,从未主动发起过进攻,如果施以偷袭,或许有一成机会能够成功,明日臣会前往安丰军了解阳家镇的地势,待查明后再行上奏。

    “小七,庐州地图。”

    阳家镇大约在安丰军北面约一百里外,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之处,位于淮河南岸,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也是淮河南岸第一处险要之地。我仔细地看着地图,阳家镇,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怎么就落入了蒙古人之手呢?这无疑于一把尖刀插在我朝的心脏上。

    阳家镇,在明朝时更名为正阳关,是淮河中游的水运枢纽,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

    “阳家镇一定得拿下,如此便可充分发挥我水师之长。”我喃喃耳语道。

    “官家,什么?”小七在一旁莫名其妙。

    夏贵的战报在第二天的朝会时引起热议,虽然蒙古阿术有主动回撤之疑,但毕竟是退了。众大臣听完后均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贾似道也一改这几日的沉闷道:“陛下,臣为前方将士请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