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施善政又振壮志,中奸计复陷囵圄

    第十一回:施善政又振壮志,中奸计复陷囵圄 (第2/3页)

四年了。”

    曹印问道:“陈全哪年去世的?”荆斯道:“据里长讲,陈全过生乃万历五年。”曹印大怒:“万历五年至今已有五十年了,这厮冒领了五十年的皇粮,县衙竟没人察觉?”

    荆非轻声道:“陈家乃本县大户,捕头倪景忠是陈七表哥。”

    曹印一拍桌子道:“大户就能违法?捕头就能例外?此事必查。荆悝,你明日将户房历年来的卷册拿来细细查看,看看最近几年还有什么不法之事,全给我揪出来。”荆悝道:“好的。”

    次日,曹印与众人正在大堂处理公务,忽有驿承送来文帖,曹印接过一看,是州府发来通知泰和县丞于农历腊月十五到州府报事的文帖。 曹印随手交与县丞蒋苑,蒋苑接过一看又递给曹印,曹印不解:“这是发给你的文帖,为何又复交与我?”

    蒋苑诡异地笑道:“大人有所不知,这年终进贡文帖虽是发给县丞,但是各县知县可得亲自出面呀。”

    曹印奇道:“何谓进贡文帖?”

    蒋苑笑道:“大人高居庙堂,不知乡野之俗规。这文帖表面上是州府招各县县丞前去上报本县一年来的政事,实在是给各县安排一个过年送礼的良机呀,因此虽名为招县丞,各县县令没有不亲自携带重礼出面的。”

    田和勇、丁信也都呵呵地笑。曹印怒道:“岂有此理,如今新皇励精图治,割除阉党,重振朝纲,可谓万象更新,本官以为,此等陋习不除,官场如何能得清净?百姓何以安康乐业?”

    丁信笑道:“大人耿直,下官佩服,虽然新皇英明,怎奈官场自古如此,圣君贤王亦无可奈何呀。”

    田和勇道:“正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此虽为陋习,我等也当遵从才是,不然州府怪罪下来,来年我们泰和县就有苦头吃了。”

    曹印拂袖而起,正色道:“曹印为官执法如鼎,曹印为民守法如山,此事我偏不去,蒋大人,你腊月十五直去汇报本县政事,休给他们一分一文,看他们要怎的!”蒋苑等人听了,惊得目瞪口呆。

    曹印一时气愤,随手提笔挥毫,令道:“将此联挂于仪门两侧,以明我泰和众官之志。”衙役领命,受了楹联而去。

    田和勇见场面尴尬,忙朝驿承使眼色,驿承缓慢退出,对正在门口候信的州府驿卒道:“惭愧,让兄弟久等了,烦请回报,就说泰和县腊月十五日准时前来。”接着要带驿卒到驿站吃饭,驿卒道:“谢了,天色将晚,我还要赶回向州府交差呢,饭就不吃了。”说罢转身就走,过仪门时,衙役刚贴好楹联,驿卒回头偷觑,但见联曰:

    官大一级压死人

    我不阿谀奈若何

    3

    这个送公文的驿卒姓张名玕,为人机灵,因急着等泰和县的回话以便早点赶回,见驿承进堂禀告后很久不出来,遂在门口悄悄张望,恰好看到曹印拍桌子直骂陋习一幕。张玕当驿卒多年,从来还没见过下级官员敢如此指桑骂槐指责上级的,因此受惊不小。

    离开泰和后,张玕快马加鞭,一个时辰就到了吉安府,张玕向州府驿承王安交差后自行到舍房吃饭。王安得知事已办妥,又想安排张玕明日到永丰县送达文书,遂径来舍房,刚到门口,听到张玕与他人说话,王安细听,只听张玕说:“这泰和县令胆子够大,竟然直骂进贡文帖是陋习,不肯送一分一文给州府,还公然书联在仪门两侧,说什么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不阿谀奈若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耿直的县令呢!”

    听了此话,王安闯进去骂道:“你这个讨死的家伙,谁叫你多嘴了。”张玕等人见驿承骂人,都不敢说话,自顾吃饭。王安道:“张玕,明日你去一趟永丰送文帖,要早去早回,文帖待会到我房间来取。”张玕答道:“小人吃完饭就来拿。”

    第二天,王安闲来无事,踱步来到府衙,心中琢磨着张玕的话,心想这个泰和县令确实胆大,竟敢公然诽谤历年形成的惯例,这样的事自己还是头次碰到,我何不报与知府大人知晓,也好教知府大人知我办事精明。

    王安求赏心切,径入宅门旁边的门子房,对守卫门子道:“烦请通报知府大人,就说王安求见。”

    平日里其他人要见知府大人,一般都得给门子打点小费,否则门子会找借口不予通报。那门子知道王安是驿承,因此也不为难,直接进去禀告。不一会门子出来道:“大人让你到二堂等候。”王安谢过门子,到二堂门口,见大门两侧挂有一联:“与百姓有缘才至此地,求内心无愧不负万民”。王安跨步进去,见那正中屏风上画着“松鹤延年图”,图上匾额上写着“思补堂”。王安未见知府大人前来,也不敢造次,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静候。

    不多久,知府姜星从二堂后的勤慎堂出来,径到“松鹤延年图”下的案台后坐下,王安连忙上前见礼。

    姜星问道:“王安,你有什么事呀,非要到二堂找我?”

    王安回道:“小人无事不敢惊动大人,只是昨日发现一件小事,小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咱们吉安府……。”

    王安欲言又止,姜星怪问道:“既是小事,如何能影响到吉安府?快说,到底是什么事?”

    王安道:“昨日我派驿卒到泰和县传递同知大人下发的文帖,驿卒无意中听到县令曹印大骂,说吉安府的‘进贡’文帖是陋习,当改之,且在仪门外贴了一副楹联,说什么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不阿谀奈若何。小人想,曹印是朝廷下派来的官员,他会不会就这件事向朝廷……,小人不知深浅,擅自猜度,还望知州大人恕罪。”

    姜星一听暗惊,沉思一会道:“你且退下,本官改日自有赏赐。切记,此事不可对他人言讲。”

    王安忙道:“小人明白。”说毕徐徐退出二堂。

    王安退后,姜星急招同知马福、推官何智商议对策,马福得知事情原委后道:“看来这曹印跟我们不是一路人,大人不可不防呀,如今皇帝初登大位,必会整治朝纲,万一他将此事奏闻朝廷,朝廷彻查起来,我们就麻烦了。”

    丁信道: “各州各府都如此,吏部那些大人们谁不知晓?要查,天下岂不大乱?”

    姜星道:“素闻此人敬德不敬强,阿正不阿贵,看来在他曹印眼里,我众人乃无德不正之人了。”又问马福:“马大人有何良策?”

    马福道:“曹印以前名头很大,可一直不得志,郁郁寡欢多年,这次不知何故来泰和做个小小的县令,他是否还会复反朝廷,不得而知。依下官看来,可派人先到朝廷探知此事,然后再做定夺。如果此人后台过硬,我等当暂时收敛,然后徐徐图之。如果此人已是落水之狗,就设计将其挤出吉安府就是,他喜欢做伪君子,那就请他到别处做去,不要在我们吉安府碍手碍脚。”

    何智冷笑道:“让他到别处去?太便宜他了。大人只要一句话,我就可以赏给他一个罪名,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姜星道:“曹印本是一介布衣,因精通律法,故而深得光宗皇帝赏识,赐以通天笏,赋予行法特权。后光宗不幸西归,先帝将曹印冷落在一边不用,他却在朝中到处宣讲什么‘治国无他,行法而已,’后忤逆……哦不,后与东林党人一起弹劾魏阉,遭贬黜。如今新皇登基,魏阉覆灭,也不知是何缘故,他竟然来到我的地盘上。唉!不知是祸是福呀……”

    马福道:“大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还是派人到朝中打探一番的稳妥。”

    姜星叹口气道:“如今新皇登基,满朝的伪君子飞扬跋扈,我姑父的日子怕也是不好过呀!我所担心的是,这曹印会不会是哪位朝中大臣与我姑父有隙,意欲扳倒我姑父,特地派来这里找突破口的。可惜我身为一州之父母官,无诏不敢擅自进京!如果写信回京询问,又恐泄露!”

    马福道:“大人不必忧虑,大人离不得吉安府,卑职可以私服前往京城。”

    姜星大喜道:“那就辛劳马大人了,马大人可近日动身,一来代表吉安府磕谢户部尚书郭大人,他今年多给我们拨付赈灾银一万两,不可不重谢。二来替我到姑父府上拜访,代我送上拜寿礼金。三来打探曹印底细。”

    马福道:“大人放心,卑职速去速回,绝不让你失望。”

    4

    姜星的姑父施凤来乃浙江平湖人,万历皇帝时期的榜眼,虽然熟读圣贤文章,却是一个毫无圣贤气节的小人,入朝之后,附炎趋势,依附阉党,深得奸首魏忠贤信赖,入仕之后节节高升,如今已是内阁首辅,官高权重,红极一时。

    马福带着四个捕快入京后,听闻施凤来辞官赋闲在家,猜想是受魏忠贤牵连之故,心中大惊。马福白天不敢公然造访,只得深夜阴往叩门。仆人将马福带到二堂坐下,马福四周张望,但见正中屏风上画的是“绿竹画眉图”,屏风上有“忠孝清廉”四字匾额,两边有一联:

    千秋孝子伴君王

    万古忠臣耀青史

    马福正在欣赏,仆人引领施凤来缓步而来,马福慌忙跪拜道:“下官吉安府同治马福磕见首辅大人。”

    施凤来六旬有六,虽红光面脸,但微露愁容。“起来吧,我侄儿可有书信带来?”施凤来在傍边椅子上坐下,同时右手朝侧面一椅子指了指道:“坐下说话。”

    马福站起来,从怀里掏出书信交给施凤来道:“姜大人书信在此。”接着又摸出一精致盒子,放在施凤来座位边的红楠木茶几上,轻轻打开,露出“双牛犁田玉雕”。

    施凤来看完姜星的信,又看了看茶几上的玉雕,问道:“这是?”

    马福恭恭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