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回: 误国臣误荐忠良,多变君再变主张
第六五回: 误国臣误荐忠良,多变君再变主张 (第3/3页)
非也,是我自己不慎,当时吴履推举曹印,是我向皇上举荐荆家兄弟代替了曹印,也怪我一时疏忽,没有查清他们四人来历,唉,说起来,真是个笑话。”李邦华跌足叹恨。
“哈哈哈哈……”常自裕大笑,“李大人中了奸计还不自知,荆家四兄弟到庐江为官就是他吴履举荐的,你想想,他四人能帮你?”
“啊……当真?”李邦华做梦也想不到原来另有隐情。
常自裕自顾喝茶,一副笑脸。
李邦华复捶桌子,怒道:“吴履、曹印乃狂妄小人,如其得志,朝堂哪有我等立足之地?”
常自裕放下茶杯,正色道:“尚书大人既知其中利害,何不趁早图之?”
李邦华思索许久,脸色由愤怒转为沮丧,摇了摇头,叹气道:“圣上玉音已定,我也无能为力呀。”
常自裕笑道:“这有何难,下官不才,略施小计,即可让他曹印回不得京师。”
李邦华大喜,问道:“审刑大人有何妙计?”
常自裕道:“如今朝中最受皇上信任的莫过于刚立大功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大人,兵部官吏中多有大人你的门生,大人何不授意众门生说服杨大人,请他禀明皇上,先查清曹印所犯之罪,如确属冤枉,再提拔重用不迟……”
李邦华道:“可是,本官听闻,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确系朝中有人故意作梗,你这计策只能拖延一时,终究还是阻不了他。”
常自裕笑道:“皇上多变多疑,杨大人位高权重,他劝说皇上,皇上必定同意,自然会将此案交刑部和我大理寺复查会审,那时下官再稍微谋划谋划,他曹印要想翻案,可比登天还难。”
李邦华听了抚掌大喜:“审刑大人妙计,妙计!”
4
兵部尚书杨嗣昌击溃流寇凯旋归师,当晚有兵部司务李钧、员外郎童浩、武库主事**深夜拜访,此三人均是李邦华门生,受李邦华之命特来拜见顶头上司。杨嗣昌将三人接入正堂落座,三人道:“大人凯旋而归,属下特来贺喜。”
杨嗣昌快人快语,道:“三位大人深夜来访,想必另有要事吧?莫非兵部出了乱子?”
李钧道:“自从大人提领兵部以来,兵部大小官僚无不尽心尽力,未曾有甚么乱子,我三人前来,实为朝廷大事。”
杨嗣昌道:“哦,有何大事,速速说来。”
李钧道:“大人有所不知,大人剿灭逆贼后,皇上龙颜大悦,那吴履趁机向皇上推举十年前犯罪入狱的泰和县令曹印来朝中主持行法,圣旨已经发往南昌。”
杨嗣昌笑道:“这等小事,有何忧哉?”
**道:“大人,自古以来,革新律法,乃是动国本,憾社稷之大事,我朝自太祖开基以来,定《大明律》以服百姓,制《大诰》以安天下,祖宗之法保我大明江山二百余年。如今逆贼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谋乱,全赖大人你用兵有方才为国家除了大害,此功非大人莫属。目前虽有少量流寇未降,以大人用兵之神,不出半载,天下必定太平,何足为患?可如今有人推举曹印变革祖宗之法以求天下太平,岂不是让文弱书生白白抢了大人的功劳?”
童浩也阴阳怪气地道:“吴履早不推举,晚不推举,见大人大获全胜之时推举曹印出来行法,用的是移花接木之计,夺的是千秋万代之功,真是妙计呀!”
杨嗣昌大怒:“竖子可恶,明日我面见皇上,小人诡计休想得逞。”
5
古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杨嗣昌一代名将,用兵有计,为官无谋,听了属下谗言,心中大怒,次日金殿面圣,快言快语,汇报完军情后,即对崇祯道:“听闻皇上已经下旨宣囚徒曹印进京行法,臣以为不可。”
崇祯帝道:“自古治国,武将安邦,文臣治国。爱卿一战定天下,朕欲提点曹印法治乾坤,以后我大明国泰民安,皆是爱卿和曹印之功,有何不可?”
杨嗣昌按照李钧、童浩、**三人密谋之计道:“皇上,那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有违三纲五常,非君子所为,虽有传言说他遭人陷害,但不知真假虚实,皇上既然有意提拔此人,微臣请求皇上将曹印案交刑部与大理寺审核复查,果真被人冤枉,再委以重任不迟。万一他所犯之罪属实,纵有才能也是一个权奸,皇上重用他非但不能安定天下,反倒是祸乱天下。”
崇祯帝思索片刻,又觉得杨嗣昌言之有理,曹印虽有才能,如果无德,重用他会不会出现第二个魏忠贤呢?乃道:“爱卿所言极是,但朕已经赦免了曹印之罪,不可出尔反尔,如何是好?”
杨嗣昌道:“皇上既已赦免其罪,可命他在江南州县暂且任职,考验其才,同时命刑部和大理寺暗中调查其案,验证其冤。如果他确有奇才,又系冤枉,皇上再宣他进京重用不迟。”
崇祯帝连连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之前所虑不周,匆忙决定,几误大事,幸得爱卿进谏,爱卿真贤臣也!”
杨嗣昌道:“臣班师回京前,荆门判官陈泰在捉拿散乱贼军时中流矢身亡,多名官吏受伤,知事、校检等人已经残疾,继续为官有失体统,可令曹印和他的四个学生补其空缺,暂任荆门判官、知事等职,皇上可派荆门知州、湖北巡察御史等人暗中考察其能,果有大才,半年后再委以重任也不为晚。”
崇祯帝龙颜大悦,道:“准卿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