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六回 武英殿曹印论法纪 紫禁城崇祯得良臣

    第九六回 武英殿曹印论法纪 紫禁城崇祯得良臣 (第2/3页)

见不到恩师了,不曾想今日恩师竟然也来到这里。”

    曹印道:“我也是闲暇无事信步来的,走,我们回京去,皇上要重用你我。”

    四荆大喜,都道:“既如此,我们速去,莫要让皇上久等。”

    师徒五人携手前行,不知不觉竟然飞了起来,一路上先过巍巍回雁峰,再越淼淼洞庭水,飞了绿绿白云山,再踏混混黄河涛,眼见下面一片茂盛地园林,曹印喜道:“这就是历代皇帝狩猎御园南海子,我们终于到了。”

    岂料话音刚落,四荆忽然重重地往下掉去,吓得曹印大呼:“荆家兄弟……”

    一觉醒来,曹印惊得一身冷汗,三个锦衣卫旗尉听见叫声,慌忙闯了进来:“大人怎么了?”曹印定了定神,发现只是南柯一梦,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愣愣地道:“没事。”

    一个旗尉道:“大人昨夜一定睡得很晚,今日都晌午了才醒。”

    曹印:“哦,晌午了?”

    旗尉道:“早上兵部传来喜讯,他们奉皇上圣旨,已护送荆悝、荆鞅、荆斯、荆非四人回京,现在四荆正在兵部衙门办理交接手续,一两个时辰后就将他们送来,曹大人和四位爱徒就要团聚了。”

    “啊?当真?”曹印大喜过望,自己做了个好梦,未曾想竟然梦想成真了。

    “小人岂敢妄语,”旗尉见曹印无事,遂告退道:“大人,小人们先行告退,如有差遣,只管吩咐就是。”

    旗尉退出房间,曹印欣喜若狂,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感谢皇恩浩荡,曹印一片忠心,今朝终于有了回报。

    两个时辰后,户部尚书吴履带着四荆匆匆赶来,师徒相见,热泪盈眶。吴履喜道:“曹大人,明日面圣,皇上定然委以重任,你师徒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大明天下,就靠你了。”

    曹印拜道:“曹印能有今日,全赖吴大人屡次侠义相救。”四荆也拜道:“吴大人数番仗义,我师徒真不知何以为报。”

    吴履道: “只要你师徒五人能兴我大明社稷,安我大明百姓,吴履心满意足矣!”

    曹印道:“皇上宠爱,众忠义之士支持,曹印定要倾尽全力复兴大明天下。”又对四荆道:“为师一直挂念你们四兄弟,一来忧虑你们性命,二来担心你们受了这许多磨难,放弃了先前的抱负,现在见你们安然回来,且志向不改,可喜可贺。”

    荆悝道:“我四人在岭南曹溪,常去南华寺参拜憨山大师肉身佛像,发誓要像憨山大师一样,委身天下百姓之安危。”

    “憨山大师?”曹印问道:“他是什么人?”

    “憨山大师是罗空大师的师父,他一生为天下苍生祈福,圆寂后肉身供奉在曹溪南华寺。在岭南,百姓都敬他高德,将他奉若神灵。”

    “哦,原来如此,”曹印感叹道:“名师出高徒,怪不得罗空大师一心维系众生之苦。”

    荆非道:“憨山是他自号,大师法号德清。”

    “德清?”曹印大惊失色,我梦中的胖和尚不就是叫什么“德清”么?

    3

    次日一早,曹印刻意着装一番,手捧通天笏,激动万分地来到紫禁城内,由太监方正化引入太和门外,方正化道:“大人自便。”说罢即自行退下。曹印慌忙拉住道:“方公公,你不去通报,下官如何得见圣颜?”方正化道:“皇上有言,曹印手持通天笏,可自由出入,侍卫不得阻拦。“又凑近曹印悄声道:“皇上就在武英殿内,曹大人自去就是,何须通报。”

    曹印动容,热泪夺眶,方正化走出十来步远,回头见曹印仍在原地不动,催道:“曹大人还不速去?成败在此一举,切不可坐失良机。”曹印拜道:“多谢方公公。”

    曹印急忙忙穿过太和门,绕过太和殿,径直来到武英殿前长跪不起,口称:“臣曹印叩见皇上。”有太监出来道:“曹大人,皇上正等着你呢。”曹印慌忙立起,拭了悲泪,跨步进殿,匍拜长跪,山呼万岁。

    崇祯见曹印虽面容清瘦,却精神抖擞,心中暗喜,赐座后道:“曹印,先皇赐你通天笏,盼你为国进言,为君分忧,不想造化弄人,逼得忠臣流离失所,满腹才华陷入囵圄,你受委屈了。”

    曹印悲心复起,痛哭道:“皇上知臣之屈,臣死无恨矣!”

    “如今大明内忧外患,满朝大臣,无有能为朕分忧者。曹印,天下人都道你精通古今律法,今日有何良策献朕?”

    曹印精神为之一振,倾身向前道:“皇上,治国无他,唯法而已。”

    崇祯帝眉头一皱,淡然道:“大明律法繁而严,比之于历朝历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臣观历代律法,均大同小异,然有治世,亦有乱世,可见世之盛衰,国之治乱,不在法之多少,刑之宽严也。”

    崇祯帝倾身向前:“曹爱卿继续说,你说律法多少、宽严与国之盛衰没有关系,那我们还要律法干什么?”

    “非也。先贤有遗训:‘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所以,法能治国,律能安邦,是千古真义,圣王不必疑虑。臣的意思是,皇上欲要安邦定国,一要有良法,二要有良臣。”

    崇祯为之一振:“此话怎讲?”

    “循天道之法谓之良法,敬律令之臣谓之良臣。良法,重百姓生死,求世间公义;良臣,守君臣大义,行圣贤遗训。民爱良法,欣欣然守律不犯;臣忠人主,谨谨兮执法如山。苟能若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