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二1 长安赋笑永昌不昌 归仁焉叹大明不明

    一零二1 长安赋笑永昌不昌 归仁焉叹大明不明 (第1/3页)

    1

    寒冬凛凛,风雪萧萧,虽然都城长安天气恶劣,然人心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聚于孔庙大殿应试,吏政侍郎宁绍先奉旨监考,已时开考,午时收卷,共得考卷三千七百九十三份。

    宁绍先大喜,忙将试卷分与众官僚一一阅览,吩咐淘汰糟粕,留下锦绣。时至深夜,召集众官道:“各位大人都已选出中意的文章了?”众人道:“我等尊大人之命,各选出徜徉恣肆,蹙金结绣的好文章七八十篇,请大人过目。”宁绍先大喜,将众官交来的考卷收齐,得一千九百七十四份。

    宁绍先道:“还是太多了,烦请众位大人细看,再淘汰一些。”大家不敢怠慢,又将考卷展开评审。过了一个时辰,众官复将考卷交来,宁绍先数了一下,还有一千一百零八份。

    看着这么多的考卷,宁绍先道:“大王只要招录五百贤才,我们还需细加筛选。”众人领命,又各自取了几十份考卷审阅起来。宁绍先道:“我等不仅要选出五百篇佳作,还得挑出前十名呈送皇上御览,由皇上钦点状元。”

    两个时辰后,众人精益求精,复又呈送了五百篇文章,吏**从政丁雨道:“下官等人相互比较过,五百篇《定鼎长安赋》中,当属扶风举人张文熙这篇最佳,请大人过目。”宁绍先一边看一边叫好,自言自语道:“真乃佳作也。”

    宁绍先正欲定下此事,突然看见谏议龚信尚在文案上挠头骚耳,再才发觉龚信手中还有一考卷尚未交上来,遂责怪道:“龚大人为何如此之慢?”龚信见长官责怪,慌忙道:“大人,下官阅读文章一百二十篇,选中三十六篇,唯此一篇,文辞让人拍案叫绝,韵律让人回味无穷,然选与不选,下官犹豫未决。”

    大家都觉得奇怪,既然文辞、韵律俱佳,当然应该选上才是,为何犹豫不决?宁绍先问:“却是为何?”龚信并不答话,直接将文章递于宁绍先道:“请大人定夺。”

    宁绍先神色疑惑,颇感稀奇,接过文章细细阅读,一时脸色大变。宁绍先看了那文章,又惊又喜,又喜又怒,又怒又骇。众人大感意外,一个个地凑过来看,但见赋曰:

    泱泱中华兮炎黄立,炎黄悠悠兮万古芳。

    先贤拓疆兮四海广,君王所爱兮笃长安。

    长安何安兮乱之首,后世英雄兮听我言。

    轩辕一统兮眠桥山,桥山南瞰兮现畿辇。

    丰镐相望兮宗周兴,周人怒目兮王奔彘。

    骊山丽丽兮美人笑,犬戎西来兮一命休。

    秦皇威威兮子婴戮,阿房巍巍兮柴薪焚。

    乌江楚歌兮汉家霸,非刘不王兮诸吕封。

    长乐宫不乐兮将军死,安汉公废汉兮孺子亡。

    黄天立兮人迹绝,五胡乱兮尸满城。

    太真丰艳兮明皇舞,回眸一笑兮马嵬坡。

    白首返京兮君非君,冲天香阵兮山河碎。

    立翠华之巅兮俯望,见墙垣之草兮凄凉。

    八水汤汤兮去匆匆,南山崔崔兮狐绥绥。

    帝都十三兮今何在?繁华尽逝兮烟云空。

    我心忧虑兮歌且谣,诸公芸芸兮倾耳听。

    君贤则安兮昏必乱,民附则昌兮暴缟素。

    世之盛衰兮天有数,凡夫求泰兮安可得?

    永昌不昌兮且勿喜,长安不安兮莫强求。

    我自无名兮自在,不为牺牛兮亡身。

    逍遥无踪兮无处寻,奉劝君王兮敬而受。

    弃乾坤于篝篓兮隐溪林,隐功名于九皋兮游霄汉。

    乘云车之悠悠兮栖红霓,游阊阖之乐乐兮眠昆仑。

    范公退兮得永安,文种进兮得长眠。

    我高飞遥遥兮不返,君斟酌瑾瑾兮自便。

    众人读完此赋,脸色大变,再看作者署名,乃逍遥先生,宁绍先道:“此赋文辞精彩绝伦,胜过张文熙十倍,内容却极其叛逆,且署名逍遥先生,显然不是真名实姓,你们速速派人追查此人,本官明日报与牛丞相定夺。”

    次日一早,宁绍先正准备出门,忽见龚信等人来报:“大人,我们在驿馆客栈查遍各地来的考生,未有逍遥先生者。”宁绍先道:“我知道了,你们在衙内好生值守,我这就去牛丞相府上。”

    到了牛府,宁绍先说明来意,呈送这篇《定鼎长安赋》,牛金星看了也是一惊,暗想:“此文言辞犀利,文笔绝伦,却讥讽大顺新朝,非常人所作,我正好要去面圣,何不将此赋交大王圣裁。”

    牛金星带着考卷匆忙来到皇宫,恰好李自成正与军事宋献策、汝候刘宗敏、制将军唐海、李岩商议北伐之事,牛金星呈上考卷,道:“大王,此赋乃应试文章,作者匿名,文笔虽佳,却有讽刺新朝之意,臣不敢独专,请大王圣裁。”

    大顺王李自成看完大怒,将试卷往地上一丢,喝道:“大胆狂徒,速速拿下此人,枭首示众,明正典刑。”

    牛金星道:“此人应试完毕就走了,且逍遥先生不是真名实姓,不知何人所做。”

    大顺王道:“定是明朝派来的妖人。”

    刘宗敏蒙蒙地道:“大王,腐儒一篇文章,何必发此大火。”

    李岩捡起试卷看了一篇,摇了摇头,复又交与唐海。唐海细看了这篇《定都长安赋》,眉头紧锁,思索良久,奏道:“大王,臣也许识得此人。”

    大顺王、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李岩深感诧异。大顺王问道:“唐将军如何识得此人?”

    唐海道:“臣举义前,曾行走九州四海十余载,识得不少江湖异人,其中有一奇人,无名无姓,世人称作‘马笑’,此人才学渊博,思虑深远,颇有仙人风骨。五年前,臣与曹印象山斗志时,此人也在。当时,臣以为明朝腐败残暴,已不配再掌华夏神器,天下英雄欲立功业,唯杀伐方能救天下,徐图革新乃痴人说梦,不可成也。曹印反之,他认为杀伐残暴,有违天道,立志于严行律法,重整朝纲,以拯苍生。为此缘故,我二人在象山上争得脸红耳赤,水火不容。”

    说道这里,刘宗敏哈哈大笑道:“唐将军何必与此等迂腐老儿斗志,要以我,一刀宰了,岂不免了口舌之争。”

    大顺王道:“曹印受了光宗皇帝的通天笏,自以为能救天下,忙碌半生一事无成,不过,此人虽愚笨,却也是个清官。”

    李岩道:“此人是明廷中少有的开明大臣。”

    宋献策道:“可惜不识时务,对昏君愚忠。”

    牛金星道:“他在朝中屡遭排挤,极不得志,被奸臣所逼,泪斩爱徒荆悝、荆鞅、荆斯、荆非,后来,母亲饿死街头,自己也深陷囵圄,说起来也甚为可怜。”

    大顺王道:“唐将军,你二人斗志,后来怎样?”

    唐海道:“后来马笑预言臣与曹印二人之志皆是妄想,万难成功。他以为天下治亦天道,乱亦天道,救亦天道,杀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