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位面争霸 第二百三十一章 佛道儒对于因果的看法

    第二卷 位面争霸 第二百三十一章 佛道儒对于因果的看法 (第3/3页)

受祸。因为有“承负”,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贯行善,但却经常得祸;有的人一直行恶,但却经常得福。道教认为,这是由于“承负”使人蒙受的。

    即本人如果造恶,子孙就会得祸;本人如果行善,子孙就会得福。同样,本人的命运是在为祖先承担后果,祖先如果造恶,本人就会得祸;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会得福。

    就如同祖辈积财,后辈享受,祖辈欠债,后辈还钱一样。即“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理也。

    无为的思想,源于老子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

    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

    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

    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儒教是讲“忠恕”,忠是忠以持己,恕是恕以待人。持己,是我做什么事情,对人要有忠心,要尽我的忠心,这是培植自己品德的一个基本条件。

    恕以待人,恕是原谅其它的人,其它人有什么错处,要有原谅、宽恕其它人的这种思想。那么你能忠以持己,你的人格就清高了;你能恕以待人,你对人就有利人的思想,对人都不苛求,对谁也不苛求。

    钟馗大人所经历的一切,也许正是印证了上述的一些观点!不过我自己倒是觉得,不管是前世再怎么样也好!活好当下,或者说像我们这种非人,做好当下。也就是对得起自己的心了!

    杨卓超感慨的说道:唉,有些事情一言难尽啊!无常大人可以了无牵挂,但许多人却总有放不下的心结!这其中有事,又或者是有人.....

    而此刻,众人只听得有人高宣佛号!只见远远的一人一骑缓缓走来,细看之下,竟然是那地藏菩萨与神兽谛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