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和榜样
标准和榜样 (第2/2页)
东施效颦”这三个老话题不必多说。再比如学模范这件事,有学得好的,有学得不太好的,还有装样子学的。
标准一旦出笼了,或出台了,就成了指南,但也可能成为借口和工具。
罗素从另外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有两种道德并行,一种是我们倡导的但并不去实行。另一种是我们日常实行的却很少去倡导。”老子反对给人的行为设定标准,他有两句著名的话:“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忠臣孝子是高耸的榜样,但也含着另一层潜台词。
一个人成为孝子,他父母的健康是失常的,再如果这个人不是独生子,那么其他兄妹的行为是该检点的。
乱世见忠臣,这是老话。忠臣浮出了水面,要么是国家局面出乱子了,要么是皇帝个人遇到麻烦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向战国的过渡时期,属转型时代。社会转型时期,人心是浮躁纷杂的,也是短视的。
“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细恶”不是大恶,是小恶。小恶都是短视惹的祸。
“细恶”不断积累,滴水戳穿了石头。老子的价值观,是在这样的社会气氛下形成的。
他还有一段话,既形象也高远:“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知,前后相随。”如果以这样的思路去理解标准和榜样,许多僵硬的东西就生动鲜活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