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地域文化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地域文化意味着什么 (第1/2页)

    这个问题涉及两个词,一个是文化,一个是地域文化。

    大约十年前,我听过李浩先生一个专题讲座,是谈文化的,他是给西安市的一堆官员讲的,他那天侧重讲的是文化“用”的那个层面,我记忆比较深。我今天谈的文化概念,是我对他那次讲的东西的进一步理解。在大学里,和诸位博士也从“用”的方面讲,一是避开我的软弱处,我是理论的门外人。另外我觉着,今天的大学好像也流行讲“用”,但就业的层面多一些。“学以致用”那个词,应该再深一点。

    乡下有一种人物,每个村子里都有,谁家有婚丧嫁娶的大事,都去请那个人去协调,去统筹。那个人不一定是村长,也不是村里念书最多的人,但那个人有威望,大家都服气,因为他会做事情。“文化”这个词,重点在化,化是化开,是充分融解,是融会贯通。仅有概念和理念,只是个墨疙瘩,不叫文化。

    我们的文化传播有典型的中国模式,比如一个文盲村,认字的人很少,但儒家核心里的仁义礼智信及礼义廉耻那一套都很熟悉。“五常”和“四维”这些东西,化得很开。

    梁漱溟老先生给文化下的那个定义挺好:“文化是老百姓集体过日子的方式”。一个人的性格叫个性,一个区域里人们的集体性格就叫文化。集体性格是什么?比较一下就出来了。山西人和东北人不一样,北京人和上海人不一样,四川人和广东人不一样,山东人和河南人不一样。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这些少数民族特色集中的区域更突出,也更复杂一些。

    这是我理解和认识里的文化。

    地域文化在中国是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也去比较着看,北京是首都,但北京人的性格并不涵盖中国其他地方,也盖不住。如今广东很有钱,但广东人能买通内蒙古人,把性格卖给他吗?性格这东西是置根很深的,扎根在地域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指的就是中国文化里差异的魅力。还有一首诗,“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老百姓的话叫“喝一江水长大的”,这是指文化中共通共融的东西。但往细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