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涛的风气

    穆涛的风气 (第1/2页)

    穆涛是个笨人。从1993年到陕西来,就一直吊在西安市文联这棵树上,不摇摆,不喊叫,就这样直直地吊着。市文联搬了多次家,《美文》编辑部搬了多次家,从最初逼仄的租赁房,到如今气派的写字楼,穆涛跟着编辑部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副从一而终的模样,看不出他有什么主见。

    穆涛也是个精人。从《长城》编辑部、《文论报》编辑部,再到《美文》编辑部;从打通了看各类稿子,到一门心思只编散文的稿子。几十年下来,表面上是剑走偏锋,实际上是熟而生巧,巧而成技,由技进乎道。得了道行的,即便土偶也能成精,野狐也能修禅,何况颖悟灵醒如穆涛者乎?

    陕西的土地肥力厚重,养育出敦实硕壮的陕西文化人,不需要外出就食,更不需要托钵乞讨,老祖先留下的遗产,地上地下满当当的,躺在床上三辈子也吃不完,何必满世界跑来跑去,作饥寒交迫状呢?当然也有些不逐队随群的,比如这几年叶广芩搜尽植物打草稿,吴克敬搜尽群碑打草稿,杜爱民搜尽哲思打草稿,朱鸿踏遍遗址打草稿,而穆涛则是搜尽群书打草稿。

    过去说作家只有深入到皇甫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才算是有生活接地气,似有些偏狭。李白的“五岳寻仙不辞远”,杜甫的“山鸟山花吾友于”,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都是在深入生活接地气。穆涛这几年掀开历史的裙摆,蹲在故纸堆中,挥舞着洛阳铲,动手动脚找东西,也是另一种接地气。不过,他的兴趣不是古玩摊上捡漏,也不是排比宫闲秘事、权斗阳谋,他委实想透过重重迷障,找到遗失已久的那些本根性元素,为民族文化招魂起魄。

    联系穆涛的新书《先前的风气》,这一点就凸现得更充分了。这部新著,我是最早拿到赠书的,但不能说是读的最认真最深入的。我把它放在案头,与新拿到的曾彦修的《平生六记》,何兆武的《上学记》,刘绍铭的《冰心在玉壶》,陈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放成一摞,像品茗一样,每天抓一撮,慢慢地品。有几个突出的技术在本书中反复不断地使用,甚至可以说是构成所谓“穆涛体”的基本元素。

    一是解字说文的叙述方式。许慎《说文解字》是通过研究“文”(纹理),即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形音义关系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