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

    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 (第2/3页)

道:“陛下远见千里之外,即便臣不敢言之,也会有人言之。”

    朱祁镇说道:“那么,你们告诉朕,去岁水灾,这些百姓之中,有多少是天灾所致,多少是**所致?”

    曹鼐一时间不敢说话了。这事情他不大清楚。于谦当仁不让的说道:“臣已经细细询问过了,其中有八分天灾,两分**。”

    朱祁镇心中暗道:“八分天灾,两分**,这还算好的了。”朱祁镇听他们这说,忍不住想起后世北方大明鼎鼎的流寇,李自成,张献忠。

    可见流寇起于北方,是不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的。

    北方贫弱,灾害不断,反而将朝廷的大头开支全部压到北方之上,这种开支在国初虽有不得已之处,但是还算合理。

    毕竟要让南方运输粮食到九边,所耗数倍于北方运输粮食。

    但是这种沉重的负担,压制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而南方经济崛起,又让南方人在朝廷之上占据上风,政策上向南方倾斜。

    北方不堪忍受也算是必然。

    如果朱祁镇之前想江南重赋的问题,还有一些同情江南百姓,但是此刻朱祁镇决定江南重赋原则必须保持。

    绝对不能改变,不从江南挖肉,补北方的疮,又从什么地方挖啊?

    只是北方这样的情况,也不能持续下去。

    朱祁镇说道:“于先生,曹卿,当今北方之事,当初何处下手,才能釜底抽薪?”

    于谦说道:“臣以为当将钱粮民间运输,改为官运。”

    朱祁镇说道:“有先例吗?”

    于谦说道:“有,先平江侯就令漕粮兑运。”

    于谦所说的平江侯就是陈瑄。

    说起来陈瑄的一生,也是相当之精彩。

    他本是武官之子,跟随蓝玉征战,却没有被蓝玉案牵连,后被建文帝重用,总领水师抵御北军,却不想他投降了。于是太宗皇帝才能长驱直入,直奔南京城。

    他如果仅仅如此,也不过是两面三刀之辈,不值得一赞。

    但是他在永乐年间,前后主持海漕与河漕,现在的运河体系就是陈瑄一手打造的。这一点让人不得不钦佩。

    永乐年间第一治水之臣,就是陈瑄。

    只是可惜陈瑄已经在宣德八年去世了,否则而今局面,朱祁镇决计不可能不去询问陈瑄。

    朱祁镇对兑粮法,还是有些了解的。兑粮法也不是完全的官运,漕粮的运输,其实在唐代就有一个完整体系了。

    之后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