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

    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 (第3/3页)

   是在上面增增减减而已。

    其核心也就是集中运输,降低成本。

    陈瑄觉得让百姓运输粮食到北京,太过不便,就令百姓运输到江阴,然后有漕运接管,然运输到京师来。

    说不上是完全的官运。

    但是只要有先例就行了。足够让朱祁镇拿来当借口。

    朱祁镇说道:“既然有先例,先生就可以看得办,只是有些事情无须着急,因为急也是急不来的。”

    “一切都以渡过这个灾年为要,等这一年过去了再说其他。”

    于谦说道:“臣明白。”

    人是互相影响的。

    于谦从正统元年到而今与朱祁镇接触最多,特别是朱祁镇很多次微服出巡,都是带着于谦。朱祁镇心中所想与这个时代碰撞,所产生的强烈改革思想,也影响了于谦。

    于谦的思想与行动也变得大胆起来。

    但是于谦本心却没有变。他心中一切都是为百姓。

    因为如果真能做到官运,朝廷定然会增加负担,甚至也要承担这一路上来的耗损。这一增一减,国家赋税大大减少。

    但是于谦与朱祁镇都没有说,于谦自然是想为百姓减少负担,至于朱祁镇心中却是令有心思。

    对这一大笔财政缺口,心中已经有了预估。

    当然了,于谦的改革,真正在全国推行开来,非要数年不可。

    说这个也有一些太早了一些。

    朱祁镇话题一转,问道:“于先生现在是直隶巡抚,却不知道直隶省的架子搭建的怎么样了?”

    于谦听了,说道:“陛下,臣让陛下失望了,臣虽然设行辕于天津府之中,但是万事纷乱,一时间都没有理顺,仅仅是徒以虚名而已。”

    朱祁镇说道:“这哪里怪先生,是朕太急了一些。只是有些什么朕还想与先生叮嘱一番。”

    于谦说道:“臣聆听圣喻。”

    朱祁镇说道:“先生不必如此,先前先生也说了不少,朕现在问一句,天下黄册准吗?”

    于谦一时间沉默了,虽然他不想说,但是依旧老老实实的说道:“不准,朝廷只有在永乐四年的黄册还算是比较准的,其余的黄册,都是填上以前的数字。略作加减而已,不过定额的总数却是不变的。而直隶各地的黄册尤其是有问题,因为水患猖獗,百姓田土每每被水淹没,数年之内,变化多次,早已不是黄册上的情形了。”

    “不知其田,不知其人,不知其产。”朱祁镇说道:“朕何以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