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矿业

    第七十三章 矿业 (第3/3页)

   今天不谈到这个话题,杨士奇恐怕也会找一个时间来说了。

    古代解决财政问题两大杀手锏,就是盐与铁。

    盐不用说了,每年数百万两,还以开中法支撑九边粮食。其中不是没有弊端,但是里面涉及的各种势力,连杨士奇都有一点头疼。

    而且不管怎么说还能维持,不是大加整顿的时候。

    但是铁却不一样了。

    大明皇权不下乡,可以说对各地矿业,是完全失去监管能力的。

    太祖皇帝似乎很喜欢用定额,将所有赋税都定额下来,大明一年铁课定额是一千八百四十七万斤铁。这些铁其中有各地铁课,也有官府铁作所产的。

    铁价一直略有浮动,但是而今也不过是两分银子上下。算起来也铁料也值三百多万两银子。

    征收铁多,朝廷未必能将这些铁全部换成银子。

    也是即便朝廷用铁比较多,但是也老有结余。洪武年间就有了。

    这也是太祖皇帝听命自便的原因,朝廷仓库之中铁料都没有地方放了。这也是为什么户部钱不多,但是朱祁镇也想要工部配合的原因。

    工部没有钱,但是有材料啊。

    杨士奇虽然话里面没有说,但是言下之意,却是要加税了。

    不过朱祁镇对杨士奇还是不太了解。

    杨士奇虽然又为朝廷解决财政上问题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并不大,只是顺手而为。毕竟皇帝这么爱折腾,他作为老臣,总要给朝廷积攒一下家底。

    他真正要做的其实,还是防范于未然。

    从宣德十年,太皇太后罢天下矿场,在采矿行业之中,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国退民进,官府封掉矿场。被百姓开采了。

    这种爆发增长,让明代正统年间,民间采矿彻底超过的了官府采矿。形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数以千百计的壮丁在山中,被矿主管辖,一个弄不好,就是一个大乱子。

    虽然而今天下还算太平,但是并非说民间就没有百姓起义了。

    宣德十年武兴就派往江西镇压民乱,这还是闹大的报上来的,没有报上来的有多少。

    而今朱祁镇又有大办煤业的意思,矿业兴旺的同时,就更需要监管了。

    杨士奇才想出了牌照制度。想对大明各地的大矿主进行管控。当然也仅仅是大矿主,毕竟很多人在自己家地头挖掉东西,朝廷那有那个精力管啊。

    至于各地大矿主会不会反对?杨士奇根本没有想过,因为这个没有他们说法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