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

    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 (第2/3页)

一点。

    而在地方官员议事的时候,也纷纷照着这一套来。

    朱祁镇自己不觉得,却不知道他很多习惯,都是后世多少代进化培养出的,很多人都觉得舒服方便才这样做的。

    再加内伤他皇帝的身份,自然成为大明朝最强的时尚达人,宫外都以模仿宫中的风尚为荣。

    这些作坊只要接到皇宫里的单子,即便不给钱,他们也愿意,因为如此就证明了他们的正宗。

    第二处,就是工匠了。

    大明最好的,技术最高超的工匠,大多都在宫中,如果能得到这些大师傅,自然再好不过了。

    不过在这一点上,他们要失望了。

    朱祁镇一直有意解除匠户体制,虽然还没有大张旗鼓的做,但是在刘定之推行的工业化生产下,这个体制已经在崩解之中。

    毕竟这样的分工生产,需要的不是匠户,而是工人。

    所以这些大师傅之前依附宫中,是一种人生依附关系。但是在这些作坊卖出的时候,这个关系也自然解除了。

    商贾们不可能凭空得到这些人,如果拉拢人,就要看他们的本事了。

    第三,就是这些作坊的地皮了。

    如果知道熟悉北京地名的人都知道,北京有很多地方叫某某场,这些场大多都是为宫中供应的,比如大有名气的琉璃厂。

    这些场或在城内,或在城外,都是当初规划北京城的时候,一起规划的。

    那是几十年前了,当时北京与现在的北京可不一样。

    随着承平日久,北京的人也越来越多,京城居大不易,这房价就水涨船高了。

    现在看来,这些工坊所在,都是黄金地带。哪怕仅仅是将工坊推平了,在原地建一个宅子,也能值大价钱。

    所以这种种原因,这些工坊卖出,三百万两,还是少说了的。

    特别是在地皮这一块,如果细水长流,说不定收益更大。

    刘定之自然也是给自己的留有分寸。

    朝廷虽然虽然财政紧张,但并非一点钱也没有,有这三百万两打底。再凑借一点,出兵的军费大抵就有了。

    军费问题一解决,武英殿之中,就变成快乐起来了。

    下面的问题,就是商议出兵的人选与数量了。

    朱祁镇问孟瑛。孟瑛说道:“陛下,辽东镇只需派一个军过去,就足够稳定局面,而再抽调一两万,去海西,海西就不会有失,大抵五到七万之间,就足以维持局面。”

    朱祁镇说道:“如果朕想要给也先一个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