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修律vs修例

    第八章 修律vs修例 (第2/3页)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李贤也是明白的,两人的主要分歧不在这里,而在是要大动干戈,还是要小小修补之上。

    李贤只是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大明律,乃是大明治国之经纬,不可不慎,自然不能轻动,但是如此各方争议,总是要平息的。否则岂不是说朕处事不公。”

    李贤心中暗道:“哪里有什么各方争议?”

    如果皇帝的意见流漏出去,自然会有人来捧臭脚,所以李贤为了防止外界思想混乱,他竭力压制内阁与皇帝之间的矛盾。

    即便上这矛盾还在暗流之下。大家只是看着内阁似乎有分歧,并不知道这分歧其实是与皇帝有关的。朱祁镇同样如此。

    也捂着盖子。

    有什么事情闹大了,反而双方都不好下台。

    要知道一个得力的内阁班子,朱祁镇也不是太好找替补的。

    所以而今其实上没有什么各方争议,但是皇帝说有了,那一定有各方争议的。

    朱祁镇接着说道:“不如先将各家犯官压入锦衣卫看押,京察就到此为止吧。”

    如此做,朱祁镇是为了安定人心。

    这一次京察,内外震动很大,不过很多地方也没有多查,想来除恶务尽是做不到了。不过朱祁镇也明白,真要想打扫的干干净净的,估计反而有反作用。

    这一次之后,朝廷内外大概能维持几年清净。

    就此打住,也算是到位。既然京察结束,下面官员们,也不会担心火再往他们身上烧。

    李贤松了一口气,他自然知道其中奥妙,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不过,已经入诏狱的人,总要是论个分明,不如这样吧,将这一件事情写在邸报之上,明发天下,令百官都可以上书言此事。”

    “总要一个让全天下信服的处置办法。”

    朱祁镇这一招,一下子将李贤打懵。

    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李贤作为首辅,也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出身,资治通鉴几乎就是案头书,历代故事,也都是明了之极。

    但是朱祁镇这一招,却让李贤一时间没有理清楚用意何在?

    他并不觉得百官上书议论此事,就能有什么变化。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具体的利益,想想就知道,那一方面处置对他们有好处。

    李贤代表的也不是他自己,是相当大一部分官员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大明官员之中主流想法。

    无非是绕个圈子,再回到了原来的意见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