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麓川城中

    第三十一章 麓川城中 (第2/3页)

池,一边求援了。

    不过,麓川城虽然不是一座雄城,但也是两代经营的结果。

    当年襄宪王来到麓川之后,就特别没有安全感。这种情况就体现在城池的修建之上,襄宪王与他的儿子,当今这位襄王,乃至于而今主政的襄王世子,都没有放弃麓川城的修建。

    当然了。

    麓川的国力是没有办法与大明相比的,真要说起来,麓川的人力物力,不过是大明一个府而已。

    所以这麓川城断断续续修了几十年,也比不上南京北京这样的天下雄城,但却一些中原的府城要好多了。

    也算是一座坚城。

    整座麓川城分为三部分,最中间的乃是王城,也就是襄王府,外围是内城,乃是正常百姓活动的地方,最外围的是外城。

    其实内城墙外与外城墙之间,有大片大片的空地,平日仅仅是作为耕田来用而已。

    但是这一条最长的外城墙,绝对不是没有用的。

    而用的时候,就是现在。

    麓川城门大开,将整个麓川盆地之中的汉人与一些忠于襄王的当地部落都容纳入城池之中。

    这是襄宪王定下的规矩。

    因为,他在南疆几十年后发现,他最宝贵的就是人口,汉人人口。

    无他,有足够的汉人人口,才是襄王能够在南疆立足的根本,也是他们能以夷变夏,而不是以夏变夷的根本。

    所以,襄宪王不惜花大力气,修建了这一座外城,平日里空空荡荡的,不过是耕田而已,但而今随着麓川盆地之中,所有人都躲进麓川城中,外城顿时人多了起来,一个帐篷挨着一个帐篷,虽然谈不上人满为患,但也是密密麻麻的。

    这就襄宪王准备的,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全部龟缩在麓川城中,等朝廷来救。

    一切都可以放弃,唯一汉人人丁需要保全。

    毕竟,从大明内地迁移百姓从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即便是朝廷来办,也是如此。

    襄王很难从内地移民之中,分一杯羹,一旦没有足够的汉人数量,他这个襄王也很难在南疆站稳脚跟。

    不过,这样做有利有弊。

    最大的弊端,就是城墙太长了。需要的士卒就多了。

    而今襄王世子只有两万人马,根本不够守住城墙,只能临时征召民夫上城,好在襄王时刻准备之下,很多守城的物资与器械倒是不缺的。

    此刻,襄王世子就与老将方瑛一并走在城墙之上。

    方瑛不仅仅是襄国之内,最富盛名的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