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风波险恶

    第645章 风波险恶 (第2/3页)

不适宜的大战就如此发动起來了。

    当然,发起这场战争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大齐不能坐视大金吞并关中,但这个因素并非沒有应对之法煌煌箭芒。比如,大齐完全可以通过在黄河沿岸调动兵力,威胁大金,使大金不敢对关中用兵。等过上两三年,小皇帝秉政,大齐完成内部调整,再对外用兵,局面便会完全不一样。

    宋铮与范志同在上述看法上非常一致,颇有惺惺相惜之感。两人对于眼下的局面,都不十分看好,但两人都决定不了什么,只有合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对战局的看法和预测报告给逄桧,同时提出了一些战术层面的参考意见,比如,派出小规模军士翻越山地,破坏后勤供应;或者是借道渭水北岸,绕路攻击潼关侧后;或者派军士化妆成百姓,到长安散布流言,挑动汉人与党项人矛盾等等。

    “尽人事,听天命!”范志同招呼军卒把信送出后,说出了和宋铮前几天所说一样的话。

    “范大人也不必过于悲观,”宋铮笑道,“再不济,我们用兵败了,不也是仍然占据潼关以东的地方吗?大金就算完全吞并关中,沒有一两年也办不到。不说关中饥馑,大金要花费多大的精力安民,就是党项人也不会看着大金舒舒服服地把自己的地盘占了。”

    “小郎,你还是不懂啊。”范志同叹道,“前些年我们对蜀国用兵败了,整个大齐士气不震。这两年刚刚恢复一点元气,再次失败的话,下次用兵不知还要恢复多少年。何况这次万一兵败,军方肯定会发生分裂。王爷身体又不佳,能不能控制局面还是另一回事。最少在圣上秉政前,朝廷还要经过一番震荡。”

    对于江宁的形势,宋铮知道的比范志同还清楚,知道此言不假。但自己又能如何?还是先想法如何在蜀国保命。

    八月十四日,夔州那边传來消息,同意齐使宋铮入蜀。范志同当即决定,由祖杰带领二百名军士,护送宋铮至奉节。

    在离开前,宋铮也看到了北方的战报。大齐水军已经至渭河口,遭到西夏军的拼合阻拦。西夏军在渭河与黄河交口处的岸边设置了高大的塔台,上面架设了巨弩。由于干旱,渭河水水位下降,巨弩和投石机能够覆盖整个河面。不但如此,渭河口还布设了数条拦河的铁链,拦住去路。大齐水军连续进攻数日,损失大小战船二百余艘,仍然不能前行寸步。

    潼关之下,十余万大齐军士轮番进攻,却未能克关。西夏军士一开始就沒有同齐军野战,而是紧依雄关严守,其防线直延伸到黄河边上,甚至大齐水军也要远离黄河南岸而行,否则便会遭到西夏军的箭弩攻击。数日血战,大齐已经伤亡了五千余人。

    峣关方向的两路齐军已经顺利在上洛合并,进抵峣关之下,并尝试进行了一次攻关,但收效不大。就地势來说,峣关比潼关更为险峻,同时离长安更近。李元庆在此布置了四万兵力,虽然人数只是大齐的一半,但大齐要攻下此关,是千难万难。

    与齐军相比,大金那边却顺利得多。正如宋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