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技术进步

    第104章 技术进步 (第2/3页)

有这种炼铁之法,工匠们从生疏到熟练需要些时日,切不可拔苗助长。臣敢断言,在本月内肯定无法做到,最少还需两三个月。”

    他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的。

    听着薛丁如此回答,黄庭靖又再皱了皱眉头,这答话的方式不对,虽然理是这个理,但回答得过于生硬,让人听起来不舒服。

    听着薛丁的话,赵歇一阵失望,不过想想,是自己太过心急了,迫切希望各种新技术能尽快投入使用。着急也没用,技术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即使赵歇能够提供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但从投入试验到成功制造出合格产品,这需要一个过程。

    这是在拥有像薛丁这类精通冶炼技术的才人的情况下,如果还是原有的技术人员,所耗费的时间会更多。

    当这边能提炼出符合要求的钢铁后,分别运往铁器坊和兵工厂。

    在官营的铁器坊,铁匠们会用熟铁打造新式生产工具,包括新设计出来的曲辕犁。对于新式农具,赵歇计划免费发放给每家农户,以提高耕作效率。

    在兵工厂那边,会采用百炼钢技术制造兵器。

    百炼钢原料既非生铁,亦非熟铁,而是一种含碳稍高的炒钢,是对一般炒钢的进一步加工、锻打,反复加热叠打形变,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这技术主要用于制造高质量的兵器,制出来的刀剑非常锋利。

    百炼钢技术同样有技术缺陷,那就是制作起来比较费时费工,要利用这种技术大规模打造兵器,需要有大量的熟练工匠,成本高昂。

    考察完之后,赵歇走出炼铁区,再向黄庭靖道:“连弩研究得如何?”

    黄庭靖回答道:“禀我王,已有所进展,本月中应当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连弩。”

    赵歇稍微宽心,虽然赶不及制造出质量更好的金属兵器,但起码在弓弩方面已有所突破,况且还有司南来辨认方向,确保了对汉军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出来大门,赵歇坐上马车离去。

    两个臣子目送着大王离去,黄庭靖向薛丁指出刚才回答得不妥之处。

    薛丁非常不服气,说道:“钜子,我向大王如实回答,有何不妥?”

    黄庭靖指出他回答的方法不妥当。

    薛丁道:“钜子,我只会照实回答,实话实话没错!”

    黄庭靖摇头叹息,薛丁在治铁方面技术高超,却不懂跟人打交道,尤其是跟君王打交道。

    发行报纸已提上日程,赵王的车驾在王宫西侧的房屋前停下。

    在房屋大门,上方牌匾刻着“大赵时报报社”六个字,还有士兵在站岗着。

    赵歇下得马车,迈步走入,进门后有一块小庭院。这几天来,赵歇多次来到这里,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

    “大王驾到!”

    内侍洪亮的声音发出,报社内的工作人员,齐齐来到庭院,拜见赵王。

    赵歇道:“两天后便是报纸出版日,稿件准备得如何?”

    在报社内,赵歇按照现代时报社的人事架构,任命了报社社长和总编辑。

    首任总编辑,由礼部侍郎叔孙通来兼任。

    这既是孙叔通自告奋勇,要求做报纸内容的撰写工作,他是希望能够报纸宣传儒家思想。

    同样,这亦是赵歇综合考量的结果,儒家和法家都适合治国,赵歇需要逐渐宣传儒家所倡导的思想,为以后实行儒家治国积累民意基础。

    不过,这时候的儒家思想,跟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有所区别。董仲舒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部分思想,建立新的思想体系。赵歇会对这时候的儒家思想进行适当理论指引。

    赵歇是希望在报道对赵国朝廷、赵王有利的新闻时,适当加入偏向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对相关新闻事件的看法、评论,潜移默化地影响百姓。

    不过,赵歇要容纳诸子百家,明确禁止在报纸中抨击其他学派,不能挑起学派之间的争端,只能以赵国敌人作为抨击对象。

    在前期的新闻稿中,赵歇会严格把关,对所有稿件内容过目一遍,他核准后方能在报纸上发表。

    叔孙通回答道:“禀我王,皆已准备好,只待我王核准后便可印刷发行。”

    赵歇走入屋内,里面有许多案桌,有许多抄写好新闻稿内容的纸张,赵歇要一一过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