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强攻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强攻 (第1/3页)

    PS:感谢书友“HqB”投的月票。

    虽说明末卫所制度崩溃,士兵的田地基本上都被官员们圈走,可淮安府不同,为了保障漕运、盐业及江南赋税,朝廷对两卫是特别照顾的。

    过好那是不可能,但吃饱饭、衣食无忧,这事还真存在。

    可换了主子之后,事就变了,三餐改为两顿(这三餐指得不是早中晚,而是中、晚、半夜),干的也变成稀的。

    直到祖大弼上任之后,士兵们的日子,总算稍稍好过了些。

    祖大弼不索贿、不克扣粮饷,这已经够好了。

    所以,这也是将士们这些日子,愿意为祖大弼拼命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祖大弼太熟悉卫所制度和这些士兵心中的牵挂了。

    卫所制度,其实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兵以卫民,民以饷兵。

    也就是说,这些将士的家人,全在身边,这既能保证士兵不临阵反叛,也能保障士兵的日常生活起居。

    到明末时,淮安、大河两卫其实大都已经不种田了,而是发饷,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南北漕运的安全。

    可这样一来,一家人每日所需的米粮,就得从街市中购买,也就不存在有余粮之说。

    同时,这也有助于主将掌握军心。

    祖大弼在战前就开始牢牢控制住士兵在城中的家人,掌控住这些军属,军队就乱不起来。

    事实上,情况也是如此。

    二十余天的激战,每天都有数百人战死城头,可两卫将士,明知上城头就是九死一生,却也不得不闭着眼睛上去。

    祖大弼将两卫士兵分成一千人一营,编好顺序,轮流上城墙,只要运气好,大难不死,就可以间隔至少十五次才会再轮到,而在起初时,将士们认为十五次之后,北伐军早该被击退了,所以,他们是乐观的。

    直到二十多天过去,北伐军不退反而增兵,加上米粮补给迟迟未到,粮一少,人心则乱。

    被赵老大喝斥的士兵,讪笑之后,一转话头,“赵老大,这样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