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方仲永三打王安石

    第九章 方仲永三打王安石 (第2/3页)

因为他们是敏感的,脆弱的,暴躁的。方仲永忙收敛心神,还礼道:“见过王兄。”

    如果说刚才一礼是王安石身为读书人的基本礼貌的话,下一句就把他的性格展现的淋漓尽致:“你昨日因何失约?”

    方仲永能怎么回答?说不敢来,太丢人了;说先生故意,回去后定然是戒尺伺候。只得说:“实在是因俗务缠身,望王兄见谅。”

    王安石一摆手,一副大度的模样:“无妨。今天来,也无甚差别。”

    什么叫“无甚差别”,你丫的是吃定我了是吧?方神童表示不服。好,你要战,我便战。今天倒要看看,是我方小神童厉害,还是你王小小神童厉害(王安石是天禧五年生人,小方仲永两岁)。

    第一回合。

    王安石出题:“前日见腊梅盛开,请方兄吟诗一首,可乎?”

    方仲永张口就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用你自己的诗虐死你。

    王安石想了片刻,觉得不如。

    方仲永胜。

    第二回合。

    王安石出题:“元日将近,方兄何以教我?”

    再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又想了片刻,觉得又不如。

    方仲永又胜。

    第三回合。

    王安石:“方兄……”

    方仲永不干了,抢答:“是否该在下发问了?”

    王安石毕竟只是脸黑,心倒不黑:“是在下失礼了。请方兄出题。”

    方仲永不耐烦进行诗歌背诵比赛了,直接放大招:“王兄以为当今赋税、科举、马政如何?若有弊端,当如何改进?”

    是的,您没看错,后世文综题的标准模式。这个问题,王安石用一辈子都没有解决。现在想答出来,呵呵。

    两位先生原本坐在一旁喝茶——方仲永深切怀疑是在看戏,闻言也都不再闲聊,以看妖孽的神情看着方仲永。

    这样的问题是你一个童生都不是的人考虑的吗?

    你还要改进,你咋不上天呢?

    吴仁礼难得收起了笑容,正色道:“你是如何想到这些的?”

    方仲永当然不敢说是从历史书上看来的,只能以深情的回忆口吻道:“小子家中不过一自耕农而已,有些薄田聊以糊口。但村中多有赤贫者,与人佣耕为生。平日劳苦不说,所获大半要缴赋税,更有富人家的租庸调要完结。若是遇上灾年,官府的减免也往往尽落到富人的头上。一年辛苦下来,果腹犹自不能。我有一族叔,因为家贫,其大女儿早早地送于他人为童养媳。二女儿今年只有六、七岁,也要送于他人。富者阡陌连片,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税之苦,甚也。”

    刘、吴二位先生闻言不免有些尴尬,因为他们就是宋朝不禁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

    刘先生说:“你觉得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妥的吗?”

    方仲永说道:“科举之法自隋唐始,本朝沿袭唐制,重诗文,轻经义策论。曹植曾言,诗文,小道也。虽然诗词对于陶冶情操,教化万民是极好的,但于国于民实在是用处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