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借贷

    第九十五章 借贷 (第1/3页)

    关华反正是怎么也想不明白,不过就是几块花里胡哨的帕子而已,几个女人怎么还越聊越是熟络、居然还能当成件大事请进屋里谈起来了呢?

    缂丝又称刻丝,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与传统的刺绣和织绵不同,缂丝需要使用专门的织机,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是一种采用挑经显纬方式完成的平纹织物。由于画面精细且工艺复杂,通常用于为帝王织就的龙袍或是摹缂名人书画,向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这房东叶三娘的老家,正是以缂丝技艺闻名的姑苏城外叶家庄。姑苏叶氏,在当地也是个十分出名的大姓,以绣娘的工艺精巧著称,从祖辈起便是为江南制造局做事的,据说当年还参与过为皇帝制作龙袍。然而如今由于西北战事不断,内务府连年削减开支,对缂丝织物这种高端奢侈品的需求量锐减,令江南制造局不得不大大裁减绣娘的数量。

    但缂丝技艺不同于普通的刺绣纺织,一位普通的技艺熟练的绣娘至少要三到五年才能出师,不仅要学习基本的缂丝技艺,还要对书画有所造诣。毕竟能买得起缂丝品的都是贵族,对于品味和审美的要求很高。

    不仅如此,专门制作缂丝的绣娘,哪怕是位极熟练的老师傅,四尺宽的幅面,一整天下来最多也就能织个一两寸,真真是件费时又费力的活计。

    “这可真真是件好东西。”

    厉雪竹手里捧着那方一尺见方的帕子,赞不绝口:“这幅《烟岫林居图》原是宋代绢本水墨,团扇大小的方寸之间尽显山水意境之美。夏圭的画,前后层次分明,笔墨苍润,水墨淋漓,乃是宋代山水画中的精品。”

    叶三娘听了却摇头:“虽说英娘的绣功确是极精巧的,只是这颜色未免也太过单调素气了些!我寻思着,如今既然是拿到京城的商铺里给人看样子的,也该拿些颜色鲜亮、图案喜庆的来,就像前门大街上那家绣庄里挂的那些牡丹啦、梅花啦、凤凰啦,就是要惹眼才能多多招来主顾嘛!别白白埋没了咱们这么好的手艺不是?”

    这话一出,真是叫厉雪竹只觉槽多无口。

    没想到同一片水土养出来的姐妹,看待问题的差别居然会这么大?不仅仅是纯外行,这恐怕也是宋代水墨画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居然败给了花花绿绿的丹凤朝阳?南宋四大家死不瞑目啊。

    厉雪竹无力地叹了口气,正不知该怎么接她这话,却见叶英冲她宽厚地一笑:“这位姑娘是个懂行的。”

    厉雪竹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双手将那织物小心地递还回去:“其实缂丝这稀罕物在京里也不多见。我之前有幸见过几幅也是摹的宋画,无论精细程度和风骨神韵上也都不及这个好。我对缂丝懂的不多,恰好在书画方面还算有点见识,您见笑了。”

    英娘说道:“姑娘所说的极是。缂丝不同于普通的绣品,是件极耗费心力的事。就像这块水墨山水的帕子,正是出自我师父之手,耗时将近两个月。如今她老人家虽说技艺纯熟、是我们镇上最好的绣娘,当年在江南织造局里也是身价最高的手艺人,但毕竟年事已高,身体和精力也大不如从前,所以像这样的精品就越来越少了。”

    说着,她叹了口气,回忆道:“以前做缂丝这一行的,一个普通绣娘的收入轻轻松松便可养活一大家子人。尤其逢年节或是祭祀大典的时候,除了皇宫里御用的定例之外,还能接到很多贵族高官定制绣品的订单,无论是制成礼服还是当成礼物送人,都是既体面又尊贵的。”

    这话倒是不假。

    当年厉雪竹在京城经营钱庄的时候,为了装点门面,也曾专门购置过几幅小尺寸的缂丝字画。别看那么小小的一幅,品质上还比英娘手上的要差好远,却也能值好几百两银子呢。

    叶三娘也接话道:

    “正是呢!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镇子上出生的小姑娘,五六岁便开始学习整理丝线;长到十几岁上的时候,便会被家里送到绣坊给缂丝师傅当学徒。但这行对天份要求又是极高的,在缂丝机前一坐就是几个时辰不说,又要手指灵巧、心思细腻,性子沉稳、坐得住的,才会被留下来徒弟呢。”

    叶三娘说这话时眼晴里满是艳羡地看着英娘,而英娘则是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嗯。那时候,若是谁家的姑娘被绣坊挑中当了学徒,真的是一家子的荣耀!因为只要能顺利出师,凭着这门手艺一家子都可衣食无忧了,正经是端上了金饭碗。”

    厉雪竹心里猜想着:英娘恐怕就是她们家里那个最有天份的孩子了吧?

    说起过往的时光,两人相视一笑,但英娘随即话锋一转,又道:“只可惜好景不长。西北战事一起,我们绣坊的订单便越来越少。从之前要连赶几个大夜赶工,到几个月也接不到新的订单,慢慢地,绣娘们不得不另想别的法子挣钱,或者干脆转行。”

    厉雪竹也不禁觉得惋惜。无论做什么行业,只要遇到战事不平的年景都会变得萧条,收入变少之后,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商人,最怕乱世。

    “曾经是镇上最炙手可热的职业,没想到如今行市不景气,大家为了谋条活路,便凑钱打发我来京城寻找新的买主。或者,最好是能找个钱庄贷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