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 公韧马上纵论兵事

    第六十一回 公韧马上纵论兵事 (第1/3页)

这时候招募的新兵已达到了200人左右,每个人也发给了简单的装备,那就是一人一床被子,再就是一个小布袋,布袋里装着粮食,算起来每人的装备也足有30斤重,不用说跑步了,就是拿在手里,也是沉甸甸的。

    冯国璋一声“开拔!”书办跑在头里,后头跟着老兵和新兵,顺着大道向北跑去。老兵们姿势端正,整齐划一,背着行囊,不慌不忙地向前跑去。新兵们就不好说了,跑了没有2里地,就开始拉下人了。跑完了20里地,一个个新兵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200人的新兵,只剩下了150人。

    公韧看了看三合会的人,还好,10个人竟没有一个人拉下,全跟了上来。

    然后是急行军,老兵新兵们谁也不说话,都在鼓着劲,使劲地往前赶。到了吃饭的时候,伙头军埋锅造饭,粮食呢,当然是从每个人的行囊里往外倒。吃完了饭,伙夫把锅一起,背起锅来就走,新兵们本来还想多休息一会儿,可是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休息那只有被淘汰,只好又急急忙忙地向前赶去。晚上休息的时候,从随军的马车上卸下来一些帐篷,全是帆布的,5个人一顶,累了一天了,那还有心思说话,支上帐篷,每个人倒下头来呼呼大睡。

    第二天天一亮,小号一响,赶紧起上帐篷,公韧一看,新兵们似乎又少了一些,那是行军受不了的人,趁夜黑风高,撒丫子溜了。帐篷刚起完,早饭已经准备好了,老兵新兵吃完早饭,队伍继续出发。

    刚走了一会儿,冯国璋骑马赶过来,还带来了一匹空马,他翻身下马,对公韧说:“公兵啊,会不会骑马啊?”公韧说:“会一点儿。”冯国璋说:“那你就上马吧?”公韧说:“不可,我是个新兵,别的新兵徒步,我为什么要骑马?”冯国璋说:“你先骑一会儿,我有话对你说。”公韧只得翻身上马,冯国璋也翻身上马。

    队伍在“刷刷刷”地向前行走,有限的几匹马也在“得得得”地发出清脆的响声,两旁的树木在渐渐地向后移动,空旷的田野在慢慢地向外旋转。冯国璋问公韧:“请问公兵,念过几年书啊?”公韧说:“回冯总办,念过几年私塾。”冯国璋又问:“都好读些什么书?”公韧心里一惊,这冯国璋问的怎么和孙文问的差不多啊,只得说:“四书五经不愿意读,好读小说,三国演义倒是看了几遍,孙子兵法的书也读过一些。”冯国璋的脸色一缓,问:“不知两军对阵,敌强我弱,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公韧心里一惊,这不是冯国璋在考我吗?是如实地说呢,还是隐瞒一下呢,略微想了一会儿,心里想道:“怕他做什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总办,我就是实话实话,看他能怎么样?”公韧说:“孙子兵法上说,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

    以后后人根据孙子兵法又编了败战计为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不过,这都是一些空头理论。”

    冯国璋来了兴趣:“噢,那么你说说,什么是比较实际的。”

    公韧不慌不忙地说:“两军对阵,敌强我弱,种种战法,层出不穷,最实际的,就是只要能撤退,就赶紧撤退,以免被敌人消灭,然后再寻找战机。”

    冯国璋再追问:“如果撤退,那又如何破敌?”

    公韧说:“运动战、伏击战,或以奇兵胜之。”

    冯国璋再问:“你所说的奇兵指的是什么?”

    公韧又答:“奇兵多了,火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