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回 公韧马上纵论兵事

    第六十一回 公韧马上纵论兵事 (第2/3页)

、水淹、地雷战、疑兵、放毒、牛马冲敌、化装袭击皆为奇兵。”

    冯国璋点了点头说:“好啊,说得好!”又问:“我请教一下,你说说,朝鲜战争,中国的陆军到底败在哪里?”

    公韧早已从各种报纸中了解了朝鲜战争的内幕,再根据自己的军事理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教实在是不敢当!中日之战,实际了反映了落后的中国军队与现代化的日本军队的军事差异。

    首先从军备上来说,光绪18年(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10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而这时的中国军队虽说人是不少,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又全都是冷兵器时代的作战方法。打仗从来不是指望人多,就是兵法上说的,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

    光绪20年(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清军在丰岛海面被日军偷袭之后,很快也被在陆上的成欢驿的日军偷袭,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叶志超、聂士成等部驻牙山的清军被迫绕道汉城,北撤到朝鲜北部重镇、平安道首府——平壤。毅军以分统马玉昆率五营一队(约2100人),与淮军盛字军以及奉天的奉字练军、盛字练军一起,构成了四大军29营,于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与从牙山退回的叶志超、聂士成部汇合,朝廷命叶志超为驻平壤各军总统。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7日—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35营,17000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16000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当时虽然朝鲜政府被强行拉到日本阵营,但朝鲜的平安道观察使闵炳奭积极协助清军作战,甚至连日本推上台的傀儡大院君李昰应都暗中给清军传递情报。

    9月7日,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小昏聩,左宝贵等人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挠,日军遂于9月14日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9月15日,战斗在3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3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清军分兵抗拒,重创日军第9旅团。日军中、右两队司令官武田秀山中佐和西岛助义中佐拼命督战,攻陷了左右两翼的堡垒,但随即遭到清军的步炮协同夹击,再遭重创。这一仗,日军遭受了重大伤亡,将校以下死者约140名,伤者约290名。中队长级大尉军官被击毙4名,少尉军官被击毙2名。第9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第21联队长西岛助义中佐、炮兵第5联队第3大队长永田龟少佐均被击伤。

    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10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18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激战中,左宝贵中炮牺牲,其部下3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2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的奋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门。

    在城西南战场,野津道贯亲率日本第5师团本队,于晨7时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竟于午后4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当天雨夜,撤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