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此乱命也,某不奉诏(第一更,求订阅)

    第239章 此乱命也,某不奉诏(第一更,求订阅) (第2/3页)

事,可不就是有点要命!

    不说这路上的风险,就是宣旨的时候,要是德世子不接旨,到时候怎么办?虽说他带了百多个锦衣卫,可那些家伙还不够人家砍的,东虏他们挡不住,德世子麾下那些兵可是比东虏还狠。

    到现在他脑子里还会浮现出城外的“京观”,他甚至感觉还能闻到“京观”里透出来的血腥味,那味道,这辈子他都忘不了啊!

    万一要是惹恼了德世子……那可是会没命的。

    好!

    现在正好,南京的勋臣、六部官员,现在都在这!

    这下好了,有他们在,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众所周知,因为“靖难之变”大明的勋臣集团和南北两京一样,也分成了南北。京城那边自然是以靖难功臣为主,毕竟在朱棣迁都北京后,人家也要跟着过去,至于南京这边当然就是建文,不对,应该是洪武旧臣才对,这些老朱家的开国功臣,在朱棣北迁后就留在南京,这群人以魏国公徐家为首在南京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这么多年以来倒也安分。

    所谓的安分,其实也是迫于无奈。南京虽然远离中枢,可毕竟,南京也有六部,也有文官,他们这些洪武旧臣,虽是开国功臣,可同样也是“建文旧臣”,自然的也就谈不上受宠。南京六部的官员们,并不介意踩着这些勋贵的脑袋调回京城,分分钟钟的教他们做人。

    当然了,他们也真不是什么好人,也侵占田产,也抢过民女,只不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而已。当然了,这种合理是他们与南京的文官们多年争斗中斗争出来的。

    既不能当贤臣,也不能鱼肉百姓。前者是养望,后者是虐民。所以,当个勋贵真不容易啊!无论是办什么事,都要拿捏着分寸。其实这也和文官一样。贪赃枉法也要有那么点尺度。

    哎,其实大家都不容易。

    当然,这些王良栋真不在意,和他没关系,他一听说世子爷在见这些人就赶了过来,是因为这些勋臣,这些六部的官员们,可都是他的依仗啊!

    就是德世子再骄横,还能当着这些人的面,把他的脑袋给砍了!

    他可是皇爷派来宣旨的中官,他要是敢不遵旨,那就是抗旨,就是谋逆,有这么多的勋臣、有这么多的文官在这,他敢吗?

    老天爷保佑,让自己抓着这样的机会了!

    王良栋的心里暗自祈祷着,往南来的这一路上,他想了很多,最多的就是死,现在,好不容易跳出鬼门关的他,那里还顾得什么礼节,直接就火急火燎的宣旨了。

    皇帝的圣旨是二十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