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第八个任务 福贵的心愿30

    第161章 第八个任务 福贵的心愿30 (第1/3页)

    徐家村成了圣地,没有哪个队愿意来徐家村。

    据说徐家村还有土炮,是徐家村钢铁厂的最新成果。

    嗯,没错徐家村钢铁厂还顽强的存活着,不过王有发等同志,在沉重的债务面前,不得已卖身给了集体,转职做了铁匠,修理,打造农具,把从各地收来的废铁,再利用就是徐家村钢铁厂主营业务。

    革命不耽误生产,徐家村现在已经实现了初步机械化,拖拉机买了八台,每个生产队一台,脱粒机,收割机,反正现在国家能生产的农机设备,用得着的也都买了。

    机灌站修到了田间地头,机井也打了好几口,水泵,管道也铺设了。家家户户也通上了村里自己的自来水。

    各个养殖场,副食品加工厂。也都添置了机械设备,解放了很多体力劳动。

    陆仁炳的理念就是,集体的钱,绝对不用来平分,都要投资到扩大再生产,和产业升级上。

    村民有分红,工资,和福利就够了。

    比如以前,没有的机械设备,很多都能国产了。磷肥,尿素等化肥也陆陆续续能生产了。

    其他生产队,对化肥的使用有疑虑。陆仁炳根本不担心,在生产队里推广化肥。产量增加,那是毋庸置疑的。

    实际上化肥的使用,在我国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推广。直到九十年代,还有农民因为化肥使用不当,导致庄稼全被烧死的情况。

    徐家村跟农技站,结成了合作单位,成立可化肥推广示范基地。专门有技术员开指导村民使用化肥。

    农药也开始推广和使用,这个年代的农药毒性很大,陆仁炳不是特别愿意使用。他还是宁愿用自己配置的土农药,毕竟那些秸秆,他还是要郁闷饲料的,用残留个毒性都很高的农药那不是完蛋吗?

    农科院那边从霓虹引进了塑料膜小棚种植技术,可惜这年代国家的化工行业还没有大发展,塑料薄膜什么的,还不太好搞。

    发展大棚蔬菜什么的,估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