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第十一个任务 阿Q要姓赵14

    第222章 第十一个任务 阿Q要姓赵14 (第2/3页)

然女报的革命属性降低了,但是庞大的发行量,以及大量的女性作者的投稿,还是让这些时代的先锋们,精神振奋。她们发誓一定要替好友,守好女报这个阵地,免得被陆仁炳这个大资本家玷污了秋瑾的名声。

    得益于陆仁炳全国布局工作的完成,各地记者站,不仅具有信息收集的作用,还担负起了,金融时报和中国女报发行的重任。所以在金融时报销量暴增的同时,女报也沾了光。

    1909年年初,金融时报全国发行量超过15万分,女报发行量也超过了10万份。成为仅有的两份全国性大报。

    因为陆仁炳的发行策略,使得金融时报和女报的读者含金量特别高,几乎覆盖了全国最有实力的那批人。因此两份报纸的广告价值也得到了国内外商界人士的重视。1908年,光是广告费用陆仁炳就收到了三百多万。

    1909年,陆仁炳又发行了商报,良友,读者文摘,小说大全,民间故事等一系列报刊,全都是全国发行的大报刊。广告费收入都达到了千万之巨,简直恐怖。好在陆仁炳花钱的速度也快。

    陆仁炳不断加大各地记者站的规模,配备电报专线,装电话,购置印刷机在各大要冲建立印刷厂,然后又在各地办地方报,完全是一副媒体集团的样子。

    这种发展速度,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甚至连混乱的朝廷里,都有声音传出来要控制金融时报集团了。不过实在是找不到借口,陆仁炳手下所有的报刊,严格不涉政,除了生意经,就是文学小调。很是养活了成千上万没有生计的文人。

    陆仁炳还建立了专门的公关团队,成员都是各地有名望的士绅,公关对象都是朝堂大佬,地方实力派。专业化的钞能力,给金融时报集团扣上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外壳。

    为了防止可能的反扑,陆仁炳大方的开放了自己在各地的发行渠道。他将记者站拆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是专门负责采访收集信息通讯社,一部分是报业发行集团,专门负责发行报纸。还有一部分是陆仁炳自己收买的那些信息员,这些人组成的网络,是隐秘,只掌握在陆仁炳自己手里。

    通讯社和发行集团,陆仁炳都将它们股份化上市交易,允许有实力的官方,地方报纸入股,并允许他们使用通讯社和发行渠道,发行自己的报纸。通讯社的全称,就叫中国通讯社,报业发行集团就叫中国报业发行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