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嫡庶之争

    第112章 嫡庶之争 (第2/3页)

如之前李氏在时。黄羿也想到这一层,曾将一家子孙聚在一起,专申此事。

    黄羿所育三子,管氏所生黄遥,却是长子。小将黄昭又是黄遥的长子。但按宗**,他这一支是庶长子,黄昭是庶长孙。

    初时李氏不育,为延续香火,纳妾管氏,因而黄昭现为长孙。继而李氏又生,一连产下二子,次子黄遵、幼子黄通。长大后,各自也都娶妻生子。

    按宗**,李氏这一支是嫡系。在家谱中排序,黄遵为长子,黄通为次子。人家是嫡长子、嫡次子。

    黄遥虽然年龄最长,却只能排在黄遵、黄通之后,载明庶子。

    如果不是正式纳妾所生,即外室生子,更排在庶子之后,叫外子。

    若李氏在,黄羿一旦被赐爵封妻,自然是她的爵位。如果袭爵,必须是长子黄遵。而管氏之子黄遥,虽是长子,却是庶子,自然不会来争。

    现在管氏为正妻,那么黄遥的地位变化,也是嫡子。兄弟们再排序,他一跃而为嫡长子。

    黄羿如果被赐爵封妻,自然就成了管氏被封,黄遥袭爵。

    如此一变,大相径庭。必然导致家乱。

    那么,罪魁祸首却成了起初同意这样做的薛平,怪不得礼部并没有呈奏天子,而是给了一道函。叫他们平卢军自行了断,还要叫平卢军得出办法,他们备案。明显是一种不屑中的谦辞。

    这样的家庭局面,恰恰类同殷帝辛(纣)子受德与大哥子启的关系。

    子启同母兄弟三人,子启是长兄,中衍居中,受德(纣)最小。

    母亲生子启和中衍的时侯,还是妾的身份,后来成为正妻后才生下了纣。

    父母想要立长子启为太子,而太史则依据法典为此事争辩,认为有正妻的儿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儿子做太子。子启因此没有成为商王的继承人。

    这样,也为商朝灭亡埋下祸根。到后来,姬发没出兵之时,子启已是微国国君,子爵。因而称之为微子。

    商朝封爵,多封子,最大的爵位只给伯爵。商朝被封伯爵,权势极大,所有附近地方的子爵诸侯,必须听命于他。

    姬昌就因为装老实,被帝辛封了周伯,《封神榜》称之为西伯侯,这是胡乱写,胡乱叫的。伯与侯,是两种爵位,不可能在一个人身上。

    姬昌成为周伯,按殷朝条例,就具有了统摄西部诸侯的权力,也就奠定了造反的基础。

    微子恼恨帝辛,不待姬发用兵,就抱着祭器,暗中投降周伯。

    如今,黄羿家,三兄弟的情况也陷入了这种困局。

    黄羿听到长孙黄昭说起家中之事,自然知道发生了什么?

    毋庸置疑,黄遵必然或被挑唆,或明里暗里与管氏弄气。黄通也会跟定黄遵去做,两个都对长子黄遥成为敌对。

    这样搞来搞去,管氏必然难以承受,不上吊才怪。

    薛仆射当然很清楚,此时摇头叹气。早知如此,还不如就让管氏继续做妾,黄羿或者不再续娶正妻,或者另娶别家女子。断然不会出现这等纠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